赵静
湖南省澧县九澧实验中学 415500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化学教学与环境教育的关系,通过如下几个方面阐述了化学教学与环境教育的关系:结合教材,渗透环境教育;利用课外活动,开展环境教育;结合选修课教学,调查环境污染情况,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环境教育;环保意识;培养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经济改革的深入,环境保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关心和重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与社会、环境联系十分密切,很多环境问题包含了一定的化学因素,因而在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问题,实现环境教育目标,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和社会意义。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适当进行环境教育是每个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不仅仅是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强化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其大部分知识以实验为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强化实验教学,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化学原理的本质;同时,在实验教学中加入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让学生懂得如何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环境的净化和保护。
例如,在教学《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这一章节时,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制作水果电池”的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对电池中的化学反应有大致的了解,并深刻领悟到如果随意乱扔废弃的化学电池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从而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自觉性。首先,准备一些酸性多汁的水果。在实验中,笔者选择了柠檬、铜片(正极)、锌片(负极)以及电线和用电器作为实验材料。随后,笔者带领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制作简易的水果电池:先把每个柠檬适当地捏软,让更多的汁水渗出,但不要捏破;再把一片铜片、一片锌片插入柠檬内,作为电池的正极和负极,注意两块金属片之间要离得近一点,但不能互相接触。每一个柠檬都用这种方式插上金属片,再用电线把每个柠檬上的正极(铜片)和负极(锌片)串联起来,开头的一个正极(铜片)为电源正极,收尾的一个负极(锌片)为电源的负极;最后用导线将电源和用电器连起来,这样电流回路就形成了。在水果电池的锌片和铜片上各椄一根导线,再接上发光二极管,用来检测其中是否有电流产生,若二极管发光,则证明水果电池制作成功。
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电池,不仅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明白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之间的关系,更能以此为切入点,渗透生活中化学电池的原理,并让学生明白要将使用后的化学电池进行分类,以便集中处理,避免对大气、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严重的污染。
二、利用课外活动,开展环境教育
1.结合化学教学内容进行环境专题讲座。
教师可以在课堂外结合化学教学内容,组织有关环境知识专题讲座。内容可以设计为“环境与人”“大气污染及防治”“土壤污染及防治”等等。这有助于课堂内容的延伸,有利于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例如,在讲“水体污染及防治”专题讲座时,可以首先介绍水体污染的分类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然后讲水体的主要污染物及危害,有富氧物质,石油、酸、碱、盐等无机物,重金属、难降解的有机物等;最后介绍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
2.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和调查活动。
新课程给学生涉及的探究内容很多,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有关环境知识课外探究课题,让学生用课堂和实验室已掌握的探究方法用于课外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对本地区的江!河!湖水的水质污染情况或附近的工厂的矿物燃烧情况进行调查。事后要求学生写出调查报告或事先设计表格让学生填写,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得的知识和社会联系起来。
3.组织各种课外兴趣活动。
可以分别以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及防治为主题,进行环保知识竞赛,各班派代表参加,激发学生平时对有关知识的积累。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可以以环保为主题,各班进行小报设计评比或主题班会。可以组织学生采集自来水、河水、湖水及其同时期的雨水,测定PH,比较各种水的酸碱性强弱,思考“酸雨”的成因等等。
三、合理处理废弃用料
每次实验过后都有大量残渣和废液需要处理,单纯扔掉的方法不可取,浪费了废料的利用价值,也容易危害环境。针对部分没有结束反应的药品和反应后残留的生成物,可以集中进行回收,发掘剩余价值。比如漂白粉可以用来对液体废料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固体可燃性废物首先进行分类,根据具体情况处理,通常为定点焚烧。玻璃器材如玻片、吸管、玻瓶等可多次利用的废料处理时可用1000~3000mg/L有效氯溶液中浸泡,时间在2到6小时之间,取出后清水冲洗干净使用。
总而言之,环境问题是目前全人类共同面对的一大难题,每个人都应该重视环保问题。作为中学教师,更要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将高中化学知识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刻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环保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保护环境,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2]吴春梅.生活,高中化学教学的源头活水[J].考试与评价,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