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国勇
湖南省石门县新铺镇中心学校 415300
【摘 要】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常常会遇到与“斜面的机械效率”有关的物理问题。这一问题也是物理教学当中的难点问题。针对教师教学反思中的常见问题,以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概念教学为例,从对教学目标的思考和概念教学的规律两个方面,对如何突破初中物理学习难点。
【关键词】斜面;机械效率;难点
提高机械效率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机械效率是《功和能》一章的教学难点,其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学生没有生活的经验,所以对从实际中概括出来的“总功”“有用功”“额外功”“机械效率”等概念感觉太抽象、不好理解,而且机械效率又是比较综合的知识。学生往往缺乏“亲身体验”和“亲眼所见”而持怀疑态度,这样就会形成知识难点。
第二,学生往往把机械效率的高低与机械的是否省力错误地联系在一起,误认为越省力的机械其机械效率也越高。
第三,横滑轮的使用以及竖滑轮从水中提升物体的“总功”、“有用功”的计算等问题,学生更是不清楚。如何突破“机械效率”的学习难点,是科学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如何突破初中物理学习难点?
一、分散知识难点,分解教学要求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总结出了重点要突出、难点要分散的经验。分散难点确实是解决教学疑难问题的有效途径。要想做到难点分散,就必须分解教学要求。对于某些难点,不能企图一次就达到要求,而要有一个逐步掌握逐步深入的过程,这样会大大减少难点的形成并有利于难点的克服。如浮力的教学中,除教学要求过高外,要求过急也自然地形成难点。在解答浮力问题的要求上应该是有层次的。首先应该要求学生会计算浮力,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然后再把二者结合起来。急于要求学生做大量的综合题,他们就会感到浮力很难,理不出头绪来,大大增加了学习难度。注意控制综合的时机,分散难点,在教学中十分重要。
二、正确引导,消除心理障碍
很多学生反映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
这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对所学的知识不能要求学生一次到位,而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放慢速度,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螺旋式上升。
三、抓关键,抓本质
不少学生学习往往事倍功半,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重、难点的理解没有抓住关键和本质。如,变压器的电流与匝数成反比,这关系大多数学生记的牢、但在做有三组以上线圈的计算时,他们仍套用公式结果得出许多矛盾的结论,这就是对N1:N2=I1:I2公式成立的前提条件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这个关键的问题重视不够造成的。通常对概念要抓关键的“字”,对规律、定理等抓“条件、结论”,这些是攻克重、难点的突破口。
四、认识要全面,分析要细致
对学生来说,由于总结、归纳能力差,对知识点认识不全、分析不细是影响学习的另一重要因素,这就需要老师平时注意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比如关于“电阻”的问题,尽管比较简单,但归纳起来内容也很丰富:1、用电阻定律来计算电阻;2、用“伏安特性曲线”来表示电阻;3、串、并联电路中任一电阻的变化对电路的总电阻、电流、路端电压的影响;4、闭合回路内某一可变电阻值为多大时它消耗的功率最大等等,这些有关电阻的问题都只有通过练习、总结才能熟练掌握。对重、难点的理解,不能局限在书本上,要把书吃透,把书中的话拓开,把抽象的东西用练习具体化,在练习过程中加深理解,又在具体的练习中通过总结、归纳升华,从而做到对重难知识点的全面认识和细致分析。
五、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阅读物理课本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挖掘提炼,包括课本中的图象、插图、阅读材料、注释也不放过。更重要的是阅读教材时,要边读边思考,对重要内容要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
2.指导学生听课。上课时要全神贯注听教师的讲解,听同学的发言。要边听边想,边听边忆。要注意听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听公式、定律的适用范围,听解题的方法和思路。自己懂的要耐心听,不懂的要仔细听,还要动手做好笔记。
3.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就不会形成“知识串”,且容易遗忘。总结也有多种方法,如每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不论哪种方式总结都要抓住知识主线,抓庄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
结束语:很多人都认为物理是一门很难的学科,这是因为物理知识大多数情况下是立体的,需要从不同角度切入。教师需要考虑当前学生学习进度,不要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在学生明白了物理学科特点和本质以后,自然能够消化难点知识。 【参考文献】
[1]张芳.“机械效率”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7(4):61-64
[2]张生明.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三个概念的探讨 [J].物理教师,1994(12):15
[3]高宝山.从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说起:关于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的思考[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6(7):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