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体梁桥称重配重试验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季英瑞
[导读] 摘要:对跨径组合(60+100+60)m连续梁采用平转法施工,在转体前应对梁体进行称重试验及配重,通过测试转动体部分的不平衡力矩、偏心距、摩阻力矩及摩擦系数等参数,对梁体进行配重,保证梁体顺利转体并合龙。

        山东方盾工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对跨径组合(60+100+60)m连续梁采用平转法施工,在转体前应对梁体进行称重试验及配重,通过测试转动体部分的不平衡力矩、偏心距、摩阻力矩及摩擦系数等参数,对梁体进行配重,保证梁体顺利转体并合龙。
        关键词:转体梁 称重试验 配重
        1.引言
        桥梁转体施工是指将桥梁结构在非设计轴线位置制作。通过转体就位的一种施工方法。它将障碍(复杂水域、铁路线等)上空的作业转化为具备施工条件的岸上或地面作业。转体法按结构转体方向分为竖向转体施工法、水平转体施工法(竖转和平转),以及平转竖转结合方法。其中平转法应用最多。
        2.工程背景
        青岛某跨径组合(60+100+60)m连续梁跨越胶济铁路线上方,转体结构长98m,41#墩转体重量为5890t,转角23°44′,42#墩转体重量为6139t,转角23°53′。转体结构由下转盘、球铰、上转盘、转体牵引系统组成。下转盘尺寸为14.6m*14.6m*3.0m;上转盘为八角形,高2.0m,转台直径为7.6m,高度为0.8m,上转盘球铰直径4.2m,下转盘球铰直径3.0m,厚度均为40mm。上下转盘均采用C50混凝土。本论文只讨论41#墩。
        3.试验内容
        3.1 试验方法
        采用球铰转动测试不平衡力矩,这种方法采用测试刚体位移突变的方法进行测试,受力明确,而且只考虑刚体作用,而不涉及挠度等影响因素较多的参数,结果比较准确。
        当脱架完成后,整个梁体的平衡表现为两种形式之一,见图2:(1)转动体球铰摩阻力矩(Mz)大于转动体不平衡力矩(MG)。此时,梁体不发生绕球铰的刚体转动,体系的平衡由球铰摩阻力矩和转动体不平衡力矩所保持;(2)转动体球铰摩阻力矩(Mz)小于转动体不平衡力矩(MG)。此时,梁体发生绕球铰的刚体转动,直到撑脚参与工作,体系的平衡由球铰摩阻力矩、转动体不平衡力矩和撑脚对球心的力矩所保持。
        3.1测点布置及设备
        梁脱架后,对撑脚进行观察。如果发现所有撑脚均未与滑道钢板接触,说明梁的平衡处于“转动体球铰摩阻力矩大于转动体不平衡力矩”的状态。根据该状态的测试方法,在主墩上承台底面布置千斤顶和位移传感器,实施梁的不平衡力矩测试。
        3.2试验步骤
        称重步骤:
        ① 在选定断面处安装位移传感器和千斤顶;
        ② 调整千斤顶,使所有顶升千斤顶处于设定的初始顶压状态,记录压力传感器及位移传感器读数;
        ③ 千斤顶逐级加力,记录位移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数值,直到位移出现突变;
        ④ 绘制出P-Δ曲线,判断临界力;
        ⑤ 移动设备至另一侧,重复以上试验;
        ⑥ 计算确定不平衡力矩、摩阻力矩、摩阻系数、偏心距;
        ⑦ 计算配重重量、位置及配重后的偏心距。
        4.试验数据结果及分析
        41#墩的荷载-位移测试结果列于表1和图6、7中。在青岛侧加载情况下的荷载-位移变化表明,当荷载小于3560kN时,荷载-位移呈线性变化,当荷载大于3560KN时,位移迅速增加。由此判别出P2=3560KN时,球铰处于克服静摩阻力的临界状态。在荣城侧加载情况下的荷载-位移变化表明,当荷载小于2010KN时,位移很小,荷载-位移呈线性变化,当荷载大于2010KN时,位移迅速增加。由此判别出P1=2010KN时,球铰处于克服静摩阻力的临界状态。
        表1  41#墩称重的位移-荷载

        5.称重参数计算
        根据现场试验结果发现,41#墩梁的平衡属于球铰摩阻力矩大于体系的不平衡力矩,因此体系的不平衡力矩和摩阻力矩按4.1.1情况计算,摩阻系数和偏心矩按4.2计算。计算结果见表3。表3  41#墩转体参数计算结果
 
        6.转体梁配重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用重量平衡转体配重方案,该转体方案的思想是,转体梁在静力状态保持平衡,即通过配重,使转体梁的重心线通过球铰竖轴线。此时,配重可按下式计算:
        需要配重=N*e/(悬臂长度-配重距梁端距离)
        该方案的好处是配重量小,启动所需牵引力相对较小。
        具体配重结果如下:
        在41#墩在荣城侧距悬臂端29m处配重,经计算配重量为12.8t。
        7.结束语
        桥梁转体技术原理基本相同,转体技术也日渐成熟。然而,对于不同的桥梁,必须根据其结构形式,施工过程,场地特点等条件制定出合理的转体方案,以确保结构的稳定,不至于因为转体影响到结构的正常受力和不可控的局面。根据转体成果来看,本次试验结果可靠,可为以后类似转体桥的试验提供借鉴作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