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2月第6期   作者:彭光平
[导读]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同志对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

        彭光平
        应城市陈河镇中心小学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同志对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时代对教育的迫切要求。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之一,就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既能直观地展示教学过程,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目前,多媒体已真正地步入了我镇的各科课堂,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优化课堂教学成为了各校孜孜探求的课题。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形象感知,使学生受到“情”的诱导
        如教学《丰碑》,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揭题后,我提问:丰碑什么意思?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接着多媒体演示:大雪纷飞,在一棵大树下,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着,如一座晶莹的丰碑。接着启发学生:军需处长怎么会冻死的?在冻死前是怎样的情形呢?导入重点段第三段的学习。多媒体演示:画面渐渐清晰,出现了老战士的形象,他冻僵了……导入第七节的学习,我着重引导学生观察军需处长的表情、动作、穿着等,使学生了解军需处长是被严寒冻死的。接着,我通过富有感情的范读,引导学生思考:军需处长为什么会冻死的?学生通过朗读分析理解军需处长的一心为公,毫不利己的高贵品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他的这种精神,我用多媒体把两个画面结合起来:老战士冻僵了……大雪越下越大,覆盖住他的身躯,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运用多媒体,通过学生视觉上的差别,使学生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产生“情”的冲动。
2、模拟过程,使学生获得“真”的感受
        例如:在《飞夺泸定桥》攻天险一段的教学中,我为了让学生理解“奋不顾身”一词,用多媒体模拟:喊杀声,枪炮声混成一片,红军战士不怕危险,奋勇夺桥……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通过定格放大让学生仔细观察几个红军战士夺桥的动作(铺桥、冲锋),用“红军战士夺桥奋不顾身、有的……有的……有的……”进行说话训练。在视听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运用词语把它表达出来,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创设情境,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文心雕龙》语)说明“境”与“情”的关系。通过多媒体,创设与课文有关的情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1)以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本身就是情与境的结晶。以音乐渲染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是理解抒情性课文的有效途径。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学生很难理解人民对总理的一片深情,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学开始,可用多媒体放一小段哀乐,问学生:听了有何感受?(难过、悲伤)师:你们知道吗?总理逝世的那天,举国悲哀,山河同泣,其悲壮如失去亲人,是什么原因使人民如此爱戴总理呢?以音乐渲染情境,直接而有效。
(2)以画面再现情境
        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抓住“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一句的中心词‘可爱’、‘易破碎’进行教学。如何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可爱,在欣赏了太空所见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蓝白交错,美丽极了后,教师可说:让我们再到地面上,我们的身边去看看吧。多媒体演示:音乐声中,桂林山水的美、黄山的奇……——出现在学生面前。我们的地球多美呀!我们要保护地球,因为地球太容易破碎。

多媒体演示:工业污染,使环境受到破坏:河水浑浊,小鱼死亡;树林乱砍乱伐,山上一片荒芜,到哪里去寻找绿色?画面展现,激起学生思考追寻。
二、利用多媒体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延伸学生的各种感官,扩展感受时间、空间领域,从而向他们提供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翔实、典型的感性材料,这种交互式的教育技术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条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而且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水平,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交流方式,尝试解决课文中的各种问题,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如在教学《黄河象》一课时,由于我校地处偏远,不可能真正地到博物馆参观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单凭学生看书中的插图,根本就不可能对黄河象的骨胳化石特点有清晰的认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让抽象的要领更加具体形象化,我从网络上下载了北京自然博物馆中的黄河象骨骼化石、鸵鸟、翔羊的图片,当学生们看到这清晰的画面,他们不由自主地感受到黄河象骨骼化石高大,赞叹它保存之完整。在我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充分考虑了学生们主体地位,课文内容中的图片以学生的需求而点击出现,可谓时机适当,最后让学生谈感受,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发言也非常踊跃,纷纷谈了自己对黄河象骨骼的认识,及想象中热带动物的特点,真正感受到了多媒体的作用之大。
三、利用多媒体拓宽学生学习视野
        我在教学《三克镭》时,课前给学生们提供了网址,让学生自己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学生们找到许多居里夫妇的资料,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在课堂上我还利用互联网演示了许多献身科学的女科学家的事迹,并播放了居里夫人小时候刻苦学习的故事的flash课件,向学生进行了献身科学、服务人类的理想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生动,形象,这样一来学生们在学中有乐,乐中有学,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创设思维情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方面均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使多媒体的作用可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人使语文课堂焕发新的活力。
四、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设计课件,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
1、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
        如《鸟的天堂》中有一段描写榕树叶子“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引导学生理解“颤动”一词是个难点,“颤动”字面上可解释为“抖动”,光理解这些是不够的,这时,我用多媒体演示:晨曦中,那青翠、油亮的新叶在微风中轻轻地颤动……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我适当点拨,学生便领悟到了“颤动”一词进行说话训练。这样,从感知→理解→运用,从抽象→具体→抽象,词语的理解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化静为动,化虚为实
  例如《荷花》一课,引导学生理解想象“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难点呢?我设计了如下课件: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华欣赏满池荷花。它们姿态各异,看着看着,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多媒体演示:我在荷花中翩翩起舞,满池的荷花也随我一起翩翩起舞……蜻蜓向我飞过来,告诉我飞行的快乐;小鱼向我游过来,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小作者的观察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相生,整个难点的突破是在欣赏的过程中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驰骋于美的画面中,积极参与进教师的教学之中。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带来挑战,我们必须正视现实,转变观念,勤学苦练,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手段,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