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玮
丽水市职业高级中学,浙江省丽水市,323000
摘要:“舆论的高地,你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占领”。随着当前全球化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国际舆论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逐渐开展了相关的调整,这方面我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有着众多的方式,其中一种方式就是通过教育进行我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这样可以帮助我国国民建立相关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这种渗透之中,语文是非常好的一种载体,因此本文主要对此进行分析,希望对相关从业者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中职语文;中华文化传统文化,渗透
引言: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中占据比例非常大的一个部分,因此在当前的中职教育之中,教师必须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以及自身的义务,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及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文字的出现是出于记录的目的,因此文化的传承在文字之中随处课件,针对这样的情况,语文教师更应该明确自身的目标,在中职教育之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而为我国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建设者。
一、中职语文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
语文是中职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通过运用语文教育,增强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并且通过语言文字进行知识的使用以及阅读,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还能通过语文培养和增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学生进步文化修养等等,为提升中职学生的素质贡献了非常大的影响。
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语文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首先是语文本身作为工具学科,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发挥自身的作用,将自身作为一种介质,帮助学生认识以及学习课文以及课外阅读之中的传统文化,进而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其次,中华文化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断代的文化,本身具有极强的文化底蕴,所以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之中,会不自觉接受其中的知识,进而增强自身的传统文化熏陶。最后就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可以建立文化自信,尤其是在日常的学习中,通过对语言文化的学习,掌握相关的文字技巧,感受传承千年的文化底蕴,进而增强学生的知识拓展,推动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一)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的思想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文以载道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思想,因此在很多传统优秀文章之中,都渗透了这样的思想,教师可以根据这样的情况,开展立德树人的教育内容,进而让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之中,德育方面有显著的提升,推动学生掌握相关的思想文化,保证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中职学生的进步。同时,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所以在日常的学习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礼仪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来说,可以有效树立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可以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之中,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人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传统文化的学习离不开中文,所以通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足够的学科素养,尤其是语文素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之中,学生可以增强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归属感,这对于学生而言,学生可以在长期的学习之中树立自身的文化自信,学生不如社会之中,有了文化自信,可以推动学生积极的发展,不仅如此,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国外是进行追赶的,这也导致了一代人中出现了盲目迷信西方的一部分人,这些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以及发展抱有悲观的态度,严重甚至造成了自身的悲观行为,对于我国的发展来说十分不利,因此优秀的传统文化塑造可以有效改善这样的情况,让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之中,自觉继承以及发扬自身的文化传统,从而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让教师成为文化的传承者以及学生的引路人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承担自身的责任,在教学的时候不断提升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自身的传统文化认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及发扬之中,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以及发展,而且对于学生的引导一旦建立之后,学生可以主动对自身的行为进行优化,主动参与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发展之中,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中职教学之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路径分析
(一)在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因此很多词语以及文字都有独特的历史渊源。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多参考《文心雕龙》的内容,作为我国收录文字内容最全面的古文书籍之一,其中有很多文字起源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文字的了解更加深入,让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建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认识。同时成语的学习中,很多成语的出处都代表了一段历史典故,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可以了解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之后,对知识进行充分的掌握,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也有助于对文化的吸收和理解,进而推动传统文化在课堂之中的表现。
(二)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教学中经常强调的一件事情,出现这样的原因是中国文字本身的特质,中文作为流传千年的文字,其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象形文字,所以中文的表意能力非常强,不仅如此,在数千年的发展之中,中文和中国人民的思维逻辑以及日常行为结合异常紧密,所以在多次的阅读之中,才可以明确其中的意义,这是中文最强大也是最独特的功能。所以在教学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中文这样的特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文言文作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之中更应该使用这样的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增强文言文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建立足够的阅读兴趣。其次发扬文言文中的内涵,以及梳理文言文中的逻辑,让学生掌握阅读的逻辑以及能力,这样对于学生来说,阅读的能力自然可以有效提升。最后就是丰富学生对于文言文中的含义引申。文言文多数强调微言大义,所以教师可以从这个方面出发,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内涵,进而增强学生自身的阅读技能,从而让学生可以增强对知识的自学,理解其中的文化底蕴。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机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最精华的一部分是诗词,诗词是将中文的韵律美以及中文的表意功能发挥到最大的一种载体,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对诗词的教学中,赏析应该占据教学的主体,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理解中文的博大精深。例如在中职教材之中,有风格迥异的两篇词,分别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雨霖铃·寒蝉凄切》,这两篇是非常容易进行对比的,首先二者都是词,其次二者之间的表述的感情以及写作风格缺失完全不同的,这对于学生而言,二者放在一起对比的时候,冲击力更强,也更容易建立相关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二者之间的区别,从而让学生对古文建立正确的认识,对文字的内涵有更深刻的了解。
除此之外,古代小说也是集有趣和文化于一身,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增强课外阅读,加深学生文化底蕴,这样才可以更好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中职教育之中,从古文入手,增强学生对文化内涵的学习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及认可,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婧瑜.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思考[J].课外语文,2020(34):27-28.
[2]钟鹃.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语文天地,2020(33):79-80.
【作者简介】唐玮, 1990年5月,女,汉族,贵州省平塘县 中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从事中职语文教学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