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前预习指导的有效性对策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2月第6期   作者:赵茜
[导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有效的预习至关重要,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至关重要。

        赵茜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南白和平小学 ,贵州遵义,563100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有效的预习至关重要,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至关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科学指导学生预习,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指导对策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预习,可以让学生提前对知识有一个直观的认知,帮助学生在课堂中听课更加有的放矢,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中,基于教育的基础性和启蒙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至关重要。可以说:学生一旦在小学阶段养成了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那将会让其受益终身。而针对小学生的语文课前预习,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方能达到提高学生预习质量的目的。本文中,笔者将立足小学语文教学,探索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效预习的对策。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语文教学应该侧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能够对新知识进行独立的探究。因此,广大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由于预习过程是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独立探索、自己分析的过程,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实践性,所以小学语文老师可以通过有效引导使学生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从而使之主动参与到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由于促使他们在自主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继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预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和知识进行初步了解,并在脑海中将其要点和重点提取出来构建基本的知识体系,比如可以先查字典去理解陌生的字词的含义,或是通过阅读整体把握课文的大概内容,这就为正式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一定会遇到自己不能理解的东西,然后在正式上课过程中就会把精力集中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上,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听课的目的性,为之后的学习做好了充足准备。总之,有效的预习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把传统的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预习好了,对学习效率和老师教学效率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前预习指导的有效性对策
        1、提出预习要求,让学生“知学”
        目标是行动的先导,是保证任务完成的首要条件。预习指导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预习要求要按条款罗列出来,教师要抓住重点,删繁就简,便于学生操作。
        语文教学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字、词、句、段、篇的训练,以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因此,指导学生预习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围绕着字、词、句、段、篇提出相应的预习基本要求。

①字———圈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难记的汉字抄写几遍,难理解的字查阅字典;②词———画出精彩词语,积累下来,不理解的词语查词典;③句———摘录自己喜欢的语句,可以在关键语句旁作批注,写出感受、写下疑问;④段———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尝试发现段落的结构特点;⑤篇———根据课文特点,查找课文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阅读相关文章。以上五类要求应有所侧重,第一学段侧重于第①、②点;第二学段侧重于第③、④点;第三学段则侧重于第⑤点。另外,教师还应该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对要求进行更详细的表述,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学会找出好词句,提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从而让学生知晓先学的基本要求,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指导预习方法,让学生“会学”
        教师的指导是学生预习有效开展的保障。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段教学目标和课文的文体特点,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想让学生开展有效预习,并将预习作为一种学习习惯,长期坚持,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训练,上好预习指导课无疑是一计良策。在指导预习的初级阶段,教师要事无巨细,手把手地教学生。例如,笔者所在学校一年级的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一篇课文《秋天》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教给学生“六步预习法”:①用数字标出自然段的序号;②在生字下面画个三角形;③在关键词语、优美词句下面画上横线;④在精彩句段下面画上波浪线;⑤朗读三遍课文,在有疑问的地方画个问号;⑥在有感想的词句旁边写上一两句话。在此过程中,教师边讲解边示范,让学生尽早掌握预习的基本流程,掌握预习的方法,终身受益。
        3、明确预习步骤,让学生“循学”
        学习有法,但无定法,预习也是如此。在学生学习刚刚起步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预习步骤进行明确的规范,待到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并具备一定的预习能力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逐步自主预习。学生是预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进行课前预习。只有发自内心的预习需求,才能带给学生预习的动力和预习成果得到检验与肯定后的成就感。比如,笔者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送孟浩然之广陵》时,课前安排学生进行预习:①搜集有关黄鹤楼、李白、孟浩然的资料;②搜集有关送别的名诗、名句;③放声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④借助文后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⑤想想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的预习要求,步骤清晰、内容全面,学生根据步骤自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取得良好的效果。
        4、先学后教,提高质量
        “教”是对“学”的提升。没有学生对教材的“先学”,学习就成了散点式、盲目式,任何讲解、提问和讨论都失去了针对性,没有实质性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好预习成果,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明确“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先学”后不能掌握的部分,即预习中暴露出来的疑难问题,努力做到“学生预习懂了的,不讲;学生预习并经小组讨论还不懂的,透彻讲”,基于预习的“先学”,可提炼学生学习的有效资源,通过有针对性地教,让学生的学习聚焦于最近认知发展区上,真正实现少教多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之昉.实施有效预习方法,培养学生预习习惯[J].中国校外教育,2018(29):24-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