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2月第6期   作者:杨海峰
[导读] 本文根据作者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从实例谈起,就什么叫“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

        杨海峰
        湖南省祁阳县第七中学
        摘 要 :本文根据作者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从实例谈起,就什么叫“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上的必要性,及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展开论述。
        关键词: 情感教育   激发   创设   
        唐朝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就是情感,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情感教育”,那么,什么叫“情感教育”呢?情感教育,是指教师从学生的情感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以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尽量在多个层面上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让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下积极主动的学习,达到完成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这充分说明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情感教育”能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我在上《春》那一课时,特意安排了一课时带领全班同学去学校附近的田野里去踏青,让学生们亲身去感受一下春的清新,去感受下“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的美妙,去小草上“打两个滚,踢几脚球”,去闻闻青草的芳香。让孩子们真真切切感受到春的好,去喜欢春,去爱春。在回到课堂上学习《春》,那教学效果真切的不同。
        其次,“情感教育”是初中学生的心理需求。
    初中学生正是情感的“萌芽期”,他们敢爱敢恨,爱憎分明,同时他们又处于情感的叛逆期,这更加需要我们老师去正确引导,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鲜花,需要我们去用心去灌溉,细心去呵护。记得有次上《我的老师》时,我要求同学们先多次朗读,读出感情,有位叫董倩的同学主动站起来朗读,她那声情并茂的朗读,她那充满泪水的眼眶,感动了所有的同学,要知道平时她在其他老师心目中冠以“学困生”,我知道她被蔡芸芝老师感动了,后来,她写了一封信给我,说读到蔡老师,我想到了您,因为您也是我心中的“蔡老师”。所以说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情感的平台,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尤为重要。
        再次,“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一位好的语文教师,其实就是一位灵魂的设计师,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二,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作为一个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仅仅了解“情感教育”的必要性是远远不够的,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就牢牢吸引住学生,这就需要运用教学艺术来抓学生的心,使他们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情感渐入佳境,激发起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激发他们的兴奋点。
        首先,要从课堂的导入入手,激发学生的情感。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首先要从课堂的导入激发学生的情感,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心灵,激发起求知欲。记得上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时,我就设计了充满情感的导入语,讲诉了一段故事:1999年10月3日,本该愉快的假日里,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在高高的缆车放飞他们的欢笑,欣赏着被枫叶染红的峡谷美景。就在这时,缆车忽然间离开了缆绳,急速地坠落。十几条鲜活的生命一瞬间就要消失了。

就在缆车坠地的那一瞬间,父母用双手奋力托起了年仅2岁的孩子。父母双双遇难了,而他们却用双手托起了孩子的重生。这个孩子叫潘子浩。此时,多媒体播放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屏幕显示歌词和FIASH动画。听歌曲时,许多学生都在啜泣;再又讲述了2008年汶川地震时,母亲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咬破指头,用自己的鲜血哺乳她的孩子,最后,消防战士听到哭声,救出了孩子,她的母亲走了,母亲看着孩子,含着泪深情地走了。随着伤感的《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飘起,孩子们哭声更大了。这时,我慢慢地转入到了课文,降到了史铁生的母亲,看着孩子们专注的表情,我知道我成功了。
          其次,课堂中也要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我们怎样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一是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深挖作者深层次的情感。
        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
     二是把“情感教育”寓于朗读训练中。
        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象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用满腔爱国热情谱成,用鲜血书就的文章。全文冷竣如铁,热情如火,那悲壮、激昂的感情充满字里行间。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我深沉、悲愤饱含感情朗读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一个大义凛然、义无反顾的巨人形象巍然屹立于学生心目中。
        三是要拓展学生思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初中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假如你是课文角色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这时,教室里炸开了锅,纷纷在说“假如……”,“假如……”有的说:“我要是皇帝,游行后就处死两个骗子。”马上有人反驳说:“假如我是骗子,我不会等你抓我了。”有同学说:“如果我是老大臣,我会据理死谏。”学生们都进入了老师设计的“圈套”里了,而且争得面红耳赤。在这节课中,创设了情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再次,让人鼓舞、遐想的课堂结尾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起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许多教师非常重视一堂课的开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却往往忽视了一堂课的结尾,升华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一堂好课的结尾,能让师生的情感得以升华,迸发出一种精神力量。教师可以通过情感鼓舞的方式结尾,让学生振奋,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可以通过引发遐想的方式结尾,余音绕梁,让课堂的情感感染到学生的生活,也可以通过播放音乐的方式结尾,让课堂中情感的涟漪继续在学生心中荡漾。课堂结尾就像一部感人肺腑或扣人心弦的电视剧,精彩的结尾让人津津乐道、流连忘返。
        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还有很多方法,如运用游戏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如剧本小舞台;联系真实生活,激发情感,倡导学生自如运用,如给父母洗脚,可以激发学生感恩之情;又如利用实物、道具创设情境,激发情感等等。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可根据语文教材内容及初中生的身心特点精心设计,认真创设与学生学习内容和生活实践相契合的情境,并灵活运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语文课堂教学,建立教育“情感场”,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一个饱含真情的语文教师一定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喜欢在充满爱和愉快的环境中成长,世间没有真正不需要友爱和感情的学生。于漪有一句口头禅:“教师的天职就是爱学生。”用真诚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教学与教材编写纲要》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情感教学在语文中的应用》
《怎样在语文课堂中设计情境激发情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