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湘莉
云南省临沧市民族中学 677000
摘要:在现在的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在进行数学学习的时候,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才能够对应用题进行理解,解决问题,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本文章对解答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思维策略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题;解答;思维;策略
引言
应用题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传统的、不科学的应用题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面对应用题时大多套用解题模板,学习效果差、教学质量低。面对这一教学瓶颈,初中数学教师需要积极寻找应用题教学的突破口,对初中生解答数学应用题的思维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打破思维定式,学会用灵活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数学应用题解答思维的重要性
数学解题能力是一种相对抽象的能力,直观的表现是一个学生如何解答一道数学题目。在面对数学题时,解题的流程一般是阅读题目提取关键信息;分析题目联系知识点;选择解题方法进行尝试;最后梳理思路,检查细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要对基础的数学概念有一定理解,对一般性解题方法有印象,还要对融合解题方法有一定的理解。通过这些方面的锻炼,学生的思维会形成一定的框架,这个框架将会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提供参考,并且这个框架是不断完善发展的。换句话说,学生在持续不断的进步中可以把一些解题套路的集合升华成对相关数学概念的合成体系,这对学生的整体思路进步有着相当重要的帮助,但这个过程的实现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二、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不了解学生学情,无法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最常见的实现师生教与学的一种手段,课堂教学往往包括了教师讲解、学生回答、课堂游戏等环节。然而,在某校的一份“初中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调查问卷”中反映出了这样一个现象:大部分学生认为数学课堂上感觉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但自己在下面听得却是糊里糊涂、似懂非懂,等到自己去解题时却又不知从何下手或是容易卡在某一处。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教师在课堂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备课前没有去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或是对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估计过高,使得其在课堂上无法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和讲解数学问题;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二)无法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目前,我们国家初中阶段的数学应用题教学,依旧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吸引不到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在初中中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大部分的教师都认为多练题可以提高成绩,于是给学生布置了大量的作业,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导致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教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但目前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不断的磨合,调整到双方最适合的方式,达到一个平衡点。
三、初中数学应用题的解答思维策略
(一)渗透建模思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建模思想是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重要思想,即将应用题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数学公式等建立函数、方程或者不等式来表达实际应用中蕴含的数学关系。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合理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加强建模能力训练,指导学生在整理信息、理清数量关系之后从实际应用题中剥离出数学理论和逻辑,对复杂的文字信息进行筛选、转换,实现从实际问题到数学模型的转换。教师可采用问题导向法,设置问题一步一步地将学生引导到模型的最终建立上,在分析题目时设置一些问题陷阱,学生提出质疑并阐述自己的看法,在比较分析中建立最优模型,找出最简便的解题思路。
(二)选取合适的生活教材
随着新课标的推进,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应用题的题目也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了。教师在进行一些应用题教学的时候,可以选择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应用题,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题目内容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进行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一讲鸡兔同笼这一古老的数学问题,这个数学问题可以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并且贴近学生的生活,诗歌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升学习兴趣,对于类似的题目含义也能够进行更好的题意理解。
(三)引导学生形成反思总结的习惯
任何人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犯错误,尤其是对正在不断学习的学生,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但是,如果能及时改正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就可以让错误变成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督促学生养成及时记录错题的习惯,每天把当天作业或考试中做错的题目记录并改正在错题本上,并把错题按照“粗心大意”“不够透彻”“无从下手”整合归纳为三类,每半学期复习一次,把这些错题重新再做一遍。若学生能完整顺利地做出来,说明学生已经充分掌握这一部分题目,这些题目就可以被删去;而对做起来仍然有困难的题目,学生需要将它们进行二次记录,不断地复习巩固、加深记忆。及时记录错题的方式能让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薄弱之处和易犯的错误,及时查缺补漏,在复习的同时不断督促自己不要在相同的错误上跌倒;同时,将所有错题整理归纳到一个错题本上,使学生在考前复习时可以有效地节约时间。
(四)应用微课提升数学解题能力
解题能力是初中生必须要掌握的能力,初中生的解题能力不强,数学成绩就很难提高。为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就需要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做习题,并给学生讲习题,通过练与讲,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教师可以先把一些试题的讲解制作成微课,并根据试题的难度录制成不同的微课,这样具有不同数学水平的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进行观看,这样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可以选择难度较大的微课进行学习,而数学基础较差的学习,就可以选择一些基础的试题微课进行学习,以培养他们的学习信心,提高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这样的微课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不会让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也不会让数学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可以有效地提升每个层次学生的数学成绩,进而有效提升他们的数学解题能力。
结束语
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且灵活的数学应用题解题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一步一步地去提高;鼓励学生多使用辅助方法,增强学生的解题信心;不要只重视解题结果的正确与否,要将解题思维过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在不断地尝试与训练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应用题解题习惯。
参考文献
[1]窦年春.初中数学应用题有效教学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12):95.
[2]曹安宁.浅谈初中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能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20(95):57-58.
[3]王满余.浅谈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及解题技巧[J].学周刊,2020(34):87-88.
[4]耿晓霞,曹景云.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2020(31):155-156.
[5]吕芳.基于初中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能力培养分析[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