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华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实验小学 江西省上饶市 334300
摘要:小学数学的课堂应该是怎么样的呢?应该是有犯错的学生、有教师的表演语言、还要有教师幽默的语言、最重要的是要会思考的学生、有博爱的教师、有举手的学生、有适时讲课的教师、有学会学习的孩子。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在慢慢改变。
关键字:学生、课堂、引导者、表扬、博爱
我们都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可是在如今的课堂确实是这样吗?从教10年,有点小感想,和大家分享下。
一、没有犯错的学生,那还是课堂吗?
一切的数学课堂都源于学生与教师的生成,学生是主体,而我们老师只是引导者,所以课堂一定要让学生多说,尽管有时候他们不会说,甚至可能说的是错的。记得有一次在上《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过程中,有个环节是让孩子们写出100架飞机能坐多少个人的小思考,有个同学举手了,不过他是用加法算的,我就直接让他坐下了,其实课后反思,如果当时让这个孩子写下去,他就会发现用加法计算很多相同加数的计算是比较困难的,这样其实可以很好的导入乘法。有时候孩子出现不一样的回答也许就是精彩的生成。
二、没有表扬的语言,那还是课堂吗?
有时候教师会因为学生频繁出错而批评,但是过多的批评、指责反而会让学生生厌,甚至是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但是表扬的语言就不一样,其实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鼓励以及赞扬,这样心情都会愉快一些。记得我们班有个孩子基础比较薄弱,做题速度慢,曾经说过无数遍都没有什么效果,有一次他进步了3分,我表扬了他,说他进步了,没想到,事后他妈妈告诉我,他回家以后很高兴,说老师表扬他了,后来他学习很有积极性。有时候老师的鼓励可以改变孩子学习的兴趣。
三、没有幽默的语言,那还是课堂吗?
课堂教学是不可预设的,因为有时候学生说的比你想的更多,更丰富,如果课堂是偶尔让孩子们感觉轻松愉快的情况下,他们的学习效果肯定更佳,记得有一次在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中,剩下余数比除数小,不够再除了,我说:“在商的位置举白旗“0”来表示不够除了,投降。”学生在底下发出笑声。他们都记住了不够除要上“0”来投降。有时候教师的幽默语言会让课堂变的轻松有趣。四、没有学生的思考,那还是课堂吗?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一种人际关系。而我们进入的是崭新的教育,不再停留在老师说,学生听的时代,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而我们教师只是引导者,我们要让学生的思维在思考,而不是在麻木的听,记得有一次在教学《商的变化规律》中,通过情景导入,让孩子们 自己写出3道除数不变的除法算式,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共同探讨出了一条商的变化规律——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几,商也乘或除以几。有时候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得出结论。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课堂上老师提问,指定学生回答,可是这名同学很久都没有作声。教师转问其他同学,谁能帮帮他?这时很多同学会举手。老师会请另外同学回答。
这样的过程老师应用起来驾轻就熟,可是老师们想过,帮助的是这个孩子吗?他需要帮助吗?如果需要帮助,谁来帮助他?怎样帮助他呢?
其实不做声,也许这个孩子正在走神,并未思考;也许正在思考,却还没有思考完;或许思考完了,一时没有想法。倘若孩子并未开始思考,教师可以提醒下;倘若孩子还没思考完毕,教师应该等待下;倘若孩子一时没有想法,教师才应该转问他人,其实,原因往往很难被察觉,教师最好征询一下回答不出来的学生的意见,看看他需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如果学生暂时不需要他人的帮助,教师应该允许他再想一想。
四、没有老师的博爱,那还是课堂吗?
老师要有一颗博爱的心,要相信每一个孩子,多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尽管有时候他们的行为或许调皮、或许出格,但是我们要有一颗包容的心,耐心的心,在生气之前要相信所有的孩子都有美好的一面。
记得我们班有个孩子上课总是坐不住,但是我经常和他聊天,多关注他,多给他机会改正,如今的他上课回答问题积极。也很愿意当老师的小助手呢!
五、没有学生的举手,那还是课堂吗?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上面写着上公开课时,有些老师和孩子说上课记得都举手,会的举右手,不会的举左手,这样做,虽然表面感觉这堂课孩子参与度很高,可是教师无法掌握孩子对学习过程中的真实信息,如何对待举手,却是马虎、敷衍不得的。说到底,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创建真诚、安全、和谐、向上的课堂文化。
六、没有教师的讲课,那还是课堂吗?
上课的时候,我们老师会“不讲”吗?
一堂课如果全是老师讲,肯定不合适,因为我们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着,而不是学习的主人。如果老师全部不讲,也不合适,因为一堂课,孩子们的思绪需要老师的指引,现在的课堂重视发散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师给予学生信号越多,学生的思维水平越低,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减少话语其实比增加话语更难。
教师的“不讲”其实是为了给学生更多讲的机会,更多深入思考、充分交流的机会。我们也要明白,教师上课,不是什么都不讲,而是要想想,哪些可以不讲,哪些要讲,若讲,又要怎么讲。
七、没有学生的总结,还是课堂吗?
“课堂总结”要总结
在所有的教学过程中,总结总是出现在最后一项,而老师提的问题永远都是“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课堂总结,是“必须”的吗?课堂,为什么要总结?
其实学生通过总结,对全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梳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促进知识内化。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可是我们上述的提问与交流,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吗?或许,教师并没有思考这个问题。总结,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法。以往在课堂教学的结尾,教师要进行总结。只是因为没有总结,总感觉这堂课不完整。而学习是学生的事,总结应当“要我总结”转变为“我要总结”。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逐渐让学生自觉开展回顾、梳理、反思等总结活动。
总结的方式,也应该是丰富多样得 ,而不仅仅是说,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画思维导图的方式总结。当然也可以通过画和写。总结不一定都要在课堂上完成,把总结与作业结合起来,也是一种方式。
综上所述,总结是学生学习的一种策略和方法,不应当仅仅把它看成是教师必须展示的一个教学环节。以往的总结,大多数是说给听课教师看的,而不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的。以往的总结,学生说出来的,是教师想要学生说的话。
如今的课堂,一定要让学生多说、多思,而教师要多表扬,适当的放手,再多些爱心,让我们一起静待花开,每个孩子都是灿烂的花朵。
参考文献:【重新认识课堂】贲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