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2月第6期   作者:刘晓华
[导读] 在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处于青春期的时间段,在其内心特点上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

        刘晓华
        山东省荣成市第二十九中学
        摘要:在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处于青春期的时间段,在其内心特点上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在传统的教育中,其教育方法已经不能够支持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需要初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对于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生活状态进行观察与沟通,对于学生心理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重视,有效的使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效果进行提升,也提高学生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初中;班级管理
        
        前言: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来对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研究,了解其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按照不同的问题进行不同的分析,制定相应的心理教育对策,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进行良好的渗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在初中时期,学生的内心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有学习方面的影响,也有家庭方面的影响,还有社会层面的影响,方方面面的影响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现在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中,可以了解到,目前初中生健康水平对于过去的阶段来说,表现的明显下降,尤其对于经济能力较为发达的地区,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表现的更加降低。学生处于青春期阶段,不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发生着重大的转变,在心理或多或少都存在自己的想法,而每位学生的性格又大不相同,对于性格较活泼的学生来说,遇到的心理问题会逐渐的开朗化,遇到性格内容的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将心事逐渐的增多,而影响正常的生活,从而也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1]
        二、初中阶段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仅仅使用传统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管理,是不太现实的。因为时代的快速的发展中,关于人物心理的变化也自然是快速发展着的,班主任需要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其相关内容来了解学生所出现的问题。
        1.学生自信心问题
        自信心是可以反映学生自我信任的主观概念,是学生对自己学习以及能否完成某件事情时,产生的积极促进作用,使得学生可以准确的表达自身的价值,以及可以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对自己实现尊重和理解。但是在现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普遍都对自身的自信心有一定的缺乏。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也缺乏对于学生自信心的提升。随着课程难度的逐渐上升,使得一些学生开始出现压力,也因为考试成绩的好坏,在心理产生自我否定的现象,不论在课堂中还是在课后习题中,都会认为是自身的原因,学不好这门课程,学生形成自己心中的恶性循环,直接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这是学生自身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还有一方面是家长对于学生的影响而形成的自信心缺乏的问题,一部分家长对于学生的期望较高,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较好的学习成绩,但对于孩子的教育语言较为粗暴,时常会有消极以及负面情绪影响着学生,使得学生认为自己的能力很弱,逐渐的产生自卑心理,而形成自信心缺乏的问题。
        2.学生社交能力不足
        在传统的教学中,对于班级的管理来说,通常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成绩问题,班会过程也时常以学习内容为主,忽略对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在初中生阶段,班级学生相较于小学来说,人数增多,学生与学生们之间从不认识到熟悉需要一定的过程,但是在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社会经验的匮乏而导致学生之间发生摩擦与争执,也有学生表露并不知道该如何与同学进行交流。

每位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性,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容易受到教师以及家长的表扬和关注,但对于成绩较弱的学生来说,往往会受到忽视,逐渐就会形成学生心理的隔阂,并不知道该如何去和同学及教师进行交流,从而形成学生心理问题。
        3.学生内心敏感
        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其内心的敏感度越来越严重,对于此类的新闻也不在少数,时常会出现学生自杀事件,因为考试失利的问题,因为家长教育的问题,因为班级同学之间种种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内心敏感增加。在考试过后,因为自身成绩的落后,又想到父母的责备,心理会逐渐的敏感,形成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悲观情绪的出现。还有一部分学生会出现早恋的问题,但对于好感的理解并没有那么准确,从而导致心神不宁,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出现,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渗透
        1、从情感方面进行感化
        在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等教育中,可以对于班级中的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研究,充分的了解班级学生所存在的问题,结合教材的内容,在课堂中增加情感方面的感化,使得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可以使一些电视电影片段,有效的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旁观者的讲述,在不破坏学生自信心的情况下进行内容的学习,使得学生敏感自卑的心理得到一定的放松。教师可以在日常管理中对于不同学习情况的学生,采取不同情况的管理方式,增加情感方面的内容,深入学生的内心,进行良好的交流,也使学生逐渐增加自信心理。例如在班级学习中,教师可以对学习成绩较弱的学生,进行其他方面的表扬,使其感受到被表扬的快乐,使其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
        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使得学生在与教师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消除学生的紧张感,更好的将心理问题进行反应,教师也可以在管理工作中更好的了解到学生发生变化的原因。处于初中时期的学生来说,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正确的引导,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形成一定的积极影响,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形成积极有效的影响。[2]
        2、从挫折教育进行转化
        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过多的都属于温室里的花朵,并没有很强的抗压能力,长久存在家长及长辈的保护中,逐渐形成抗压能力弱的现象,对于现在社会的发展速度来看,是极其不匹配的,也就逐渐形成了学生因为受挫而出现的心理问题。需要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挫折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掌握一些知识的情况下也增强抵抗挫折的能力。在一些情况中,关于挫折教育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可以是学习上的,也可以是生活方面的,学生各有所长,经历过一些挫折教育,可能会将潜存的性格特点或者能力进行一定的激发,在学习与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所以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进行渗透,从学生的方面进行适合学生的发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3、从班级活动促进学生社交
        在班级中开展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的参与度,使得班级学生可以自己进行了解和社交。例如开展情景表演的活动,教师对于学生进行剧本的讲解,使学生按照自己的内心理解进行表演,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处问题,依据学生不同的表现可以是展现学生之间和平相处的情况,也可以使展现学生之间问题相处的情况,在活动结束后,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互相的评论,不仅使学生之间了解社交的内容,也使教师在一定程度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社交关系,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可以在学习中做到团队合作,共同进步。
        四、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初中学生阶段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在传统的班主任班级管理中,通常较为注重学生们学习方面的问题,对于心理健康发展出现一定的忽视,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渗透,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了解学生们的真实想法,对其进行有效沟通,增加学生们的自信心以及受挫能力,同学之间进行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琼.浅谈初中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家长,2020(29):29+31.
[2]战卫卫.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策略研究[J].新智慧,2020(27):26-27.
作者简介:刘晓华,山东省荣成市第二十九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