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鹏
焦作市中站区造店回民学校 ,河南省焦作市,454191
摘 要:数感能力是一种意识,是学生对数字、数学的敏感度,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接触面较窄,接触数学的时间也较短,数感能力统一较弱,只有经过科学的训练,长期的有意识培养,才能逐渐的提升学生的数感能力,本文主要探析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能力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数感能力;培养路径
前言
数感能力是在长期的数学学习和训练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阶段性,长期性的基本特点,通过短暂的训练是难有成效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能将学生数感能力的培养寄托于平常的普通习题训练中,而要落实具体的教学策略,采用灵活的教学的方法。
1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能力培养的问题
1.1 教师对学生数感能力的培养不注重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数感能力的培养不注重,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播,对学生数感能力的培养没有太强的意识,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数感能力的培养需要有意识的系统的培养,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采用系统的教学的手段,但是大部分小学教师一味的加强数学训练,虽然在训练中,学生的数感能力也能得到提升,但是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且缺乏教师的引导,学生又缺乏学习技巧,数感能力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提升[1]。
1.2教学方法流于形式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且形式化严重,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也缺乏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控,对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等方面没有进行深刻的挖掘,从而导致教学空有形式,而缺乏了内涵,学生的数感能力得不到锻炼,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教学方法的深入探究,所运用的方法不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最终导致教学过于形式化,从而阻碍了学生数感能力的提升。
1.3 没有构建有效的教学切入点
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教师要搭建有效的数学知识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深思,并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能力,运用新知去解决问题,完成教师所布置的数学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构建有效的数学知识点关联点十分重要,不能使得教学是一个空架子,要引导学生从已知联系到未知,从而拓展自己的思维,最终通过科学的训练,逐渐的培养自身的数感能力。但是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没有针对不同的数学知识点建立相应的切入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无从下手,也无从思考,即使可以通过阅读数学题目,感受数学知识点培养数感能力,那也起不到实际的作用。
2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能力培养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就要采用多样的教学的方法,以曲线教学为基本教学原则,注重过程探索,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进行主动思考,对不同的数学定量关系、不同的数学题目进行深入的探析,从而提升自身的数感能力。
2.1 构建生活与数学的关联点
生活中蕴含了多种多样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灵活的应用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建立数学和生活的关联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探索过程中理解定量之间的关系,掌握数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从而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数感能力[2]。生活中的事物学生相对来说比较熟悉,可以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但是课本中很多案例超出了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可以将知识点和学生常见的生活事物进行结合,让学生从熟悉的角度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内容,从而更加直观的掌握数学知识,培养自身的数感能力,学生数感能力的培养不是阶段性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具有耐心,多多的构建生活和数学知识的关联点,让学生从直观数学过渡到抽象的数学中,加深自我对数学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可能性(概率)》一课时,学生对可能性的理解不够透彻,教师可以例句生活性的案例,引导学生从抽象知识点过渡过生活数学中,从而更加直观的了解数学知识,如可以举一个超市抓奖的案例,某超市老板举办抓奖活动,将红色、白色、黄色三种不同颜色的球分别放了10个、5个、1个,黄色球是一等奖电磁炉一个,白色是二等奖洗衣粉一袋,红色是三等将抽纸一包,然后教师问“中一等奖的可能性大吗”,同学们都说不大,教师接着问“中几等奖的可能性最大”,学生说三等奖。通过举例生活中的常见案例,学生明白了可能性的基本概念,并且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从抽象知识过渡到形象知识,提升了自己的数感能力。
2.2 指导学生手脑并用
学生数感能力的培养需要手脑并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整合各种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动手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思考,在探索中进行思考,不断的加强自我认知,提升学生的数感能力。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布置实践性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也是一个探索和重新认知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摸索中逐渐提升自己的数感能力[3]。例如,在学习《圆锥与圆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熟练的掌握圆锥与圆柱的基本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硬纸板和胶水等物,提前制作一个圆锥和圆柱体,并拿到课堂中同学交流和讨论,学生制作圆柱圆柱时,需要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相关特性,才能将学习知识点应用到其中,完成制作,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升,数感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动手过程需要手脑并用,应用以往所学的数学知识,并且实际操作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和改正的过程,学生在探索中会用自己的行动不断的寻找正确的答案,在与同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针对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阐明,通过再一次的交流和沟通进行知识点巩固和强化。
2.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交流和沟通的平台,通过交流和沟通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合作交流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此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加以科学的引导,设计好数学问题后,指导学生有序的进行探讨和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模式以解决问题、问题分析、归纳总结为主,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能够在系统的交流中不断的提升自我的数感能力,也可以形成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学习状态,有利于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开发。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和运算,并以小学为单位进行比赛,看哪一个小组最先计算出答案,每一个小组通过合作探讨,问题分析、知识点归纳和总结,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数感能力,对最先算出的小组可以进行表扬,通过小组合作竞赛的方式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探讨情趣,让每一个学生更好的投入到问题探讨中。
2.4 设计数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数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趣味性的数学情境掌握数学知识,提升自身的数感能力,数学情境能为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提供有效的切入点,能够迅速的打开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快速投入到数学问题探索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的整体特点创设不同的情境,情境创设要把控趣味性、针对性、有效性的基本原则,另外,教师之下创设情境时,还可以合理的选择不同的教学工具,如运用多媒体设备、数学教具等,从而提升情境的有效性。
3 结 语
综上所述,数感能力是众多数学能力中学生所要具备的能力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予以重视,通过有意识的培养,采用综合性的教学方法,实施曲线教学,加强过程教学效果,逐渐提升学生的数感能力。
参考文献:
[1]周筱婷.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J]. 学周刊, 2019(34).
[2]刘春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J]. 中外交流, 2019, 026(040):262-263.
[3]王朝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感[J]. 速读旬刊, 2016(1).
【作者简介】张春鹏, 1987年3月,女,汉族,河南省焦作市 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