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猛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于教育事业形成了更高程度的关注,对于很多学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新的畅想。在现代教育环境中,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是教师的主要教育标准,也是教育事业前进的主要方向。一直以来,在高校教育工作中,思政教育都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位置,对于学生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自教育改革任务推行以来,体育也逐渐受到了较高的关注。将两者巧妙结合有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前言:客观来说,高校体育活动并不是单纯的体能训练,其中也包括了一定的心理训练以及思想训练,与思政教育工作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在现代教育环境中,教师需要做好有效的教育创新,根据体育与思政教育的相同点,将两者巧妙结合,借此促进学生精神意识能力的综合发展,把学生培养成满足现代社会要求的综合性人才。
一、强化学生爱国主义及民族精神
通过历史分析以及长期的社会实践分析来看,对于我国民众来说,能够快速把大家聚集到一起,使之产生凝聚力以及归属感,无外乎以下几种方式。第一,战争或竞争;第二,体育。在现代社会,战争相距我们越来越远。体育竞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和平战争。2008年,我国曾举办过世界奥运会,在那一刻全世界为中国动容,为中国人民的团结所撼动。在即将到达的2022年,我国又会举办一次冬奥会。
当代高校学生大多为00后,他们虽然亲身经历了申奥与投票,但由于年龄尚小,自身并没有较为深刻的记忆。然而当教师把当时的宝贵影视资料再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会很容易受到情感因素的感染,与其他人形成情感共鸣,唤醒心中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数百年以来,中国经历了涅槃重生,这条巨龙重新苏醒,早已不再是其他人口中的东亚病夫,不再是他们印象中的晚清。所以,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师完全可以把中国的体育历史以及在体育领域所创造下来的辉煌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直接的数据与成绩告知学生,中国现在有多么的强大,借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民族精神。
二、强化学生法制观念及规则意识
体育活动中,规则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娱乐性质还是竞技性质的体育运动,都会具有相应规则。例如,在足球运动中,不能推桑、拉扯对方队员,不能用手触球;在篮球运动中,不能推人撞人、不能非法用手等。虽然这些规则只存在于体育运动中,与法治之间有较大的差别,但是通过体育运动中的规则教育,却可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及法制观念[1]。
首先,体育活动不同于学生所接触的文化课、专业课。体育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学生的一种娱乐方式,身体训练方式。加之学生所选择的运动场地都比较自由空旷,所以很容易就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会由于贪玩而做出一些违反规则的行为。基于这一前提,教师需要在一旁做好指导,做一名公正、公平的裁判员。通过对学生严格监督,规范学生的运动行为,使之产生规则意识。
其次,很多体育运动并不具有竞技性,但其中也会有相应的规则。例如,比赛规则,游戏规则。无论是何种性质的体育运动,教师都需要提前告知学生相应的规则,防止学生存在侥幸心理,想要钻取规则的漏洞,展开某些行为获取胜利,防止其产生不良思想。
最后,如果学生接触的体育活动具有一定的竞技性,那么教师则应该持有更加严肃认真的态度,让学生意识到,竞技场上的规则就如同法制。只有认真的遵守规则,不违犯资格,自己才有权在赛场上奔跑运动。
而这也与现实社会一样,只有认真遵守法治,遵守法律,自己才能够在社会中安稳生活。
通过这一方式激发学生的伦理道德感及法治观念,将其逐步转化成学生的内在素养。
三、强化学生意志及社会适应能力
在多姿多彩的体育活动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可得到充分锻炼。与此同时,其自身的意志品质与社会适应能力也可得到有效的增强。所以,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师可以以体育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一,学生开展体育运动的场所大多在于户外。例如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等。外在环境会受到气候的影响,经常处于恶劣状态。学生需要在不同的条件下,培养自己的克服心理与良好心态。例如,在冬天参加冬泳,在冬季干净的篮球场上进行篮球训练,可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当学生有强烈的想要打球的欲望,却被告知天气恶劣不能打开球场时,则需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用其他运动方法来舒缓自己的压抑与遗憾失落,培养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二,体育运动具有较强的多面性,对于学生的意志品质发展可提供充足的积极影响与发展契机。无论是简单的体育运动,还是专业的竞技运动,参与的主体都是个人。个人存在,必然就会产生不可预测的意外。当学生在面对这些意外变化时,很容易受到影响,是否能够快速的适应这些变化,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是学生必须要面对的一个考验,一个巨大的挑战[2]。例如,在篮球比赛中,自己的队伍与对手之间拉开的分数较大时,学生是否可以不气馁,不自暴自弃;在乒乓球比赛中,由于小小的失误导致唾手可得的成功离自己远去。在这一情况下,又该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这些情况都是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可能遇到的情况,这些情况的存在,对于学生心理的发展以及意志力的形成是一种极大的机遇。
客观来说,意志品质的发展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两者相辅相成,只有具有较高的意志品质,学生才会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两者也是思政教育对于学生所提出的最终要求。在高校教育中,教师需要以体育活动为载体,通过培养学生的品质与能力,潜移默化的使之产生道德认识,这种教育方式是单纯的说教与理论的强制灌输,永远无法比拟的。
四、强化学生集体主义及协作意识
当代高校生大多为95后、00后,并且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养尊处优,生活条件相对较好。并且,自己是家中唯一的孩子,所以备受家长以及崇拜的疼爱。客观来说,这一代学生并不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分享意识以及合作能力,甚至部分学生会过度的自我目中无人。
所以,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及协作意识。然而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单纯的思政教育学生很难产生相类似的感悟,甚至会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形成较为强烈的抵触[3]。对此,教师可以适当的转化教学途径,以体育活动为载体。大部分体育活动都是团队性质的。例如,足球、篮球。而在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一类的单人运动中,也有双人的选择。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这些需要团队合作的运动形式,带领学生展开运动,让学生意识到集体的重要性,逐步加强自己与队员之间的默契,锻炼自身的协作能力,让学生可以在心中产生集体感、归属感。
结论:综上所述,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适当的渗透体育活动,可有效加深学生的体会及理解。在当代高校教育中,体育活动对思政教育产生了较多的积极影响。对于学生民族精神,法制观念,适应能力,集体意识与进取精神的发展,形成了极大程度的推助性作用。为进一步发挥体育学科的这一价值,高校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对整体教育形式加以进一步的优化,调整教学手段,加强体育与思政教育之间的融合深度,为学校以及学生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参考文献:
[1]杜振中.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体育对思政教育的影响[J].教育现代化,2019,6(99):184-185.
[2]王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有效渗透[J].体育风尚,2019(05):107-108.
[3]陈海晓. 体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现途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