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2月第6期   作者:刘利
[导读] “西迁精神”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其真实写照,

        刘利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     陕西咸阳     712046
        
        摘要:“西迁精神”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其真实写照,体现出老一辈知识分子爱国奋斗、民族担当与家国情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育人之本,“西迁精神”作为特殊年代的民族精神与当前高校大学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对“西迁精神”的时代内涵与精神价值进行解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研究提供一些思考和启发,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西迁精神;爱国奋斗;思想政治教育
        
        2021年1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发挥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作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2016年12月,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因此高校应始终坚持将思政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西迁精神”具有非常重要且深远的时代内涵与精神价值,本文将西迁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探索中,以期抛砖引玉,探究发展方向,落实实践路径的过程中推动思政教育的良性发展。
        一、“西迁精神”的时代内涵与精神价值
        1955 年 4 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交通大学从上海迁至西安,六千多名交通大学师生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告别繁华的上海,奋不顾身地踏上了“向科学进军,支援大西北”的西迁列车,深刻体现了交大人跟党走的坚定决心。交大人在西迁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为国家建设、为西部的文教事业奉献出青春年华。此次迁校,不仅仅是一次空间的转移,其背后凝聚着交大人爱党报国的使命担当与服务人民的家国情怀。
        2020 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交通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西迁精神”所昭示的不仅仅包括交大老一辈知识分子,而且还包括其随迁家属,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处处以人民利益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西迁精神”从本质上反映的是局部服从整体、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和国家利益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对高校师生具有鲜明的时代表率作用。“西迁精神”的时代内涵与精神价值彰显了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优秀品格,激励着无数有识之士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新时代下,社会思潮与文化呈多元发展趋势,复杂的国际形式不断在思想舆论领域争夺话语权,意识领域不断要求我们高校大学生时刻保持头脑清楚,具备是非辨别能力以及为国繁荣富强与发展奉献个人的大局意识与思想政治觉悟。这就需要高校与时俱进,占领思想政治教育高地,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属性、受教育主体自身的新特点以及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均要求“两个课堂相结合”,共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从而实现各高校“三全育人”。作为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地,高校思政教育必须是一项涵盖思想育人、精神立人的系统工程。

尽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但新的形势迫切要求“两个课堂”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育人的合力。明确“西迁精神”的时代内涵与精神,将西迁精神融入到课程思政与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断扩充思政教育在育人体系中的有效载体,积极研究构建两个课堂耦合的育人机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西迁精神”对于教育引导全社会特别是高校大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助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
        三、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育人路径
        (一)将“西迁精神”与新生入学教育相结合
        入学教育是大学新生入校后的“第一课”,是大学生涯的起点和基石。各高校应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新生群体特点,坚持以“西迁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广大学子,通过组织专家讲座、实践参观、小组讨论、户外拓展等多种形式引导大学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快速完成角色转变、科学规划大学生涯,上好大学的第一课,努力将新生培养成为可担民族复兴大任的西迁精神新传人。
        (二)将“西迁精神”与养成教育相结合
        高校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面对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要实现爱国主义精准教育,就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提升育人质量,立足校情和学情,理论实践相结合,贯穿于养成教育始终。[3]培养年轻一代的爱国情怀和奋斗之志,离不开养成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滴灌”,因此高校各部门应通力协作、多措并举,充分挖掘教育教学资源,形成协同效应。如聘请交大西迁老教授走进青年学子当中,用“现身说法”讲授西迁征途中的筚路蓝缕和爱国情怀;组织青年学子去西安交通大学等由东部迁至西部的著名高校参观学习,让学校创办和西迁历史的鲜活素材来激励青年一代学习榜样人物、崇尚科学、矢志拼搏和追求卓越;鼓励大学生深入基层一线,以强者的勇气磨炼奋斗意志,在学用结合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服务祖国和人民的综合能力,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历史功绩。以此推进三全育人,用情怀的力量引领学生,以理论的力量说服学生,用事实的力量感化学生,让爱国主义情怀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培养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将“西迁精神”与课程思政相结合
        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不仅教授学生文化课知识,更重的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铸魂育人。将“西迁精神”融入到课程思政中既能让广大青年大结合专业所学升华思想境界,锤炼道德品行,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也能鼓舞大学生紧紧抓住历史机遇,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激发“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使命感与时代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奉献青春热情。每一位高校教师应以此为锲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陕西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本职工作,将“西迁精神”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培养学生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的同时熔铸青年大学生爱党爱国的“时代精神”,让“西迁精神”之光照亮青春奋进之路。[4]
        四、结语
        高校作为培育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阵地应该站稳思想政治高地,积极引导青年学子领悟“西迁精神”内涵和外延,厚度与宽度,使学生从中汲取更大的力量,坚定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以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自觉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人类命运紧密融合在一起,照亮青春奋进之路,在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属于一代人的新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迈曾.在弘扬西迁精神中砥砺初心[N].光明日报,2020-04-27
[2] 张胜,王斯敏,张哲浩.弘扬“西迁精神”把爱国主义融入灵魂、写进行动[N].光明日报,2020-04-29
[3] 陆淑敏.以西迁精神铸牢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奋斗意识[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
[4] 肖罗.西迁精神永放光芒[N].光明日报,2018-01-09.   

作者简介:刘利,女,陕西咸阳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与教育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路径研究”,2020 年(项目编号:20JDSZ3134);陕西省思想政治工作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协同视域下思想政治实践育人共同体研究”,2020年(项目编号:Sz201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