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2月第6期   作者:黄金娣
[导读]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只会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向学生讲解知识,

        黄金娣
        浙江省台州温岭市城南中学
        摘要: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只会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向学生讲解知识,大部分的知识都以灌输为主,不管学生是否听懂,只要自己的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即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全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这样下去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历史,还会降低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在新课程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应该彻底改变教学模式,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整个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创新思维
引言
        ‘创新思维’是指人们在从事创造性活动中的思维过程,它属于人的认识活动范畴,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多种思维发展的结晶。创新思维不但能够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各种事物的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见解和想法,至少也能够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知识基础、能力素养、兴趣爱好、年龄与生理特点等实际状况,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效延伸至课外活动中,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必备的知识基础、能力素养和创新实践要求。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随者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广大教师对教学模式也进行了创新改革。传统的历史学科教学模式是以讲授知识为主,而现在创新教学模式后,由于学生还未形成自主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因此,学生一时无法跟上教师的节奏。为改善这种情况,历史教师可以在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时,用新媒体设备放映历史资料、相关影视作品等,但是目前许多学校还不能达到这种教学条件,导致这种教学方法不能进一步推行。另外,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性以及学生成长的规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大多数教师都是鼓励学生采用高强度的记忆方式,通过多次重复达到背诵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授课时没有充分考虑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无法认识学习历史的内在价值。教师缺乏创新性课堂,学生缺乏个性化教学,因此,学生无法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二、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
        (一)重视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日益受到广大历史教师的重视。实践证明,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既能有效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历史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技能。

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家乡是他们成长的乐土,家乡的自然物产、风土人情、风俗习惯、风景名胜,故乡的博物馆、档案馆、展览馆里展示、珍藏的历史遗产、遗迹与文物及实物,村中、社区、居委会里长辈遗传下来的家谱、照片、回忆录,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熟悉、自然,感觉是那么亲切、随和。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在设计课外活动时,可以有效地利用上述资源,激活学生的历史创新意识,训练并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
        (二)转变教学理念
        初中历史记录了历史变更及发展的过程,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还可以帮助学生增长才智。从历史伟人事迹中学习爱国情怀,培养学生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感,将历史伟人智慧转化为现实生活的经验,不断增长自己的见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归纳总结及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要借助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最常见的一种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互相探究和讨论。学习历史会接触很多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学生每学习一节新课,都会有不同的感触,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小组合作,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交换意见,针对某种历史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可以跟同伴互相分享,这样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小组合作中,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小组中,跟学生一起讨论,多听听学生的发言,可以针对他们的发言给出评价。当某个问题经过小组讨论之后,最后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教师做最后的点评和总结,这样更能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有一个系统化的认识。
        (四)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初中是学生接触历史的开端,是激发学习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因此,这个阶段教师就要将课堂的主导作用、主体地位交给学生,让学生广发言论,积极思考形成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不要让传统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积极主动性。教师可以通过改革创新教学方式,使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接受。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对影视片段,或者百家讲坛等历史节目的观看,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只要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充满热情,他们就能在历史的知识海洋里获得智慧,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文化的归属感。教师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的主体性放在首位,让学生在了解掌握历史的基础上,拓展自己的思维,将知识灵活应用于生活实际。
结束语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是训练、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载体,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实践、勇于探索,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好课堂教学,一定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提升创新技能奠定良好的知识与技能基础,进而为更好地引领知识经济潮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就“中国梦”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郭辉.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中华少年,2019(26):209.
[2]黄小聪.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12):35.
[3]杨彦红.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课程教育研究,2019(24):1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