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2月第6期   作者:梁艳
[导读] 审美教育使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塑造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梁艳
        广西钟山县第四中学                       广西  钟山 524600
        摘要:审美教育使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塑造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目前,美育是中小学教育中属于薄弱环节,与当下提倡的素质教育和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差距。而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传授办法。人的音乐教育主导思想是在激发音乐学习的良好动机的基础上,通过音乐给予人的情感以积极的影响,实现美育的目标,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渗透 美育 审美 音乐教学
        审美教育使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塑造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目前,美育是中小学教育中属于薄弱环节,与当下提倡的素质教育和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差距。加强美育,宣传正确的审美取向、培养健康的审美态度和加强审美的正能量影响,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而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传授办法。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奥乐夫指出:“音乐教师们必须十分明白,他的学生中去当音乐家的毕竟是很少的,所以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为众多学生着想,帮助他们,使他们能够成为积极的和有一定水平的音乐欣赏者,能够从中享受到乐趣。”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呢,下面谈谈我的个人看法:
        一、音乐美育的目的和任务
        音乐美育的目的和任务是由音乐美育的本质所决定的。我个人认为,学校音乐美育不是狭义的“技艺性”教育,不应局限于培养训练学生的音乐才能和技巧,也不在于培养少数几个歌唱家或演奏家。它的最终目的应是培养学生在为具有完善和谐个性的人。
        音乐美育的任务,是使学生加强音乐审美修养,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和高尚的音乐审美的思想,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素质和整体判断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完善他们的情操,完善其个性,培养健康、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体验,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热情,使他们能够参与创造美的活动,丰富精神活动。
         二、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具有独特的情感性、技能性、形象性。
         在世俗的功利主义支配下,送孩子学乐器、学舞蹈、学绘画等等,实际上不少家长把这些当成了今后孩子在社会上可以获得更多的“赢”的机会的条件。而一些学生本人也把这些作为自己的一项本领或技能,甚者当成了谋生的一种手段。如果只是功利取向的教育,那么艺术教育就不是美育,不是正确的情感教育,而只是纯粹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并且由于在这样的学习中附加了很多实用主义的因素,使这样的教育本身很少能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纯洁化和高尚化。对于美育而言,各类艺术教育如果不具有情感教育的意义就毫无价值可言了。而实际上,很多艺术在本质上都是人的情感的表达和倾诉,只讲技巧不讲情感意义的艺术教育,既离开了美育,也离开了艺术本身。
         音乐能培养人的八大能力:丰富的想象力、严谨的思维能力、大胆的表现能力、深刻的理解能力、优秀的记忆能力、良好的协调能力、沉稳的控制能力、杰出的组织能力。
        音乐教育能产生以下美育功能:培养审美意识,培养良好品格,激发创造思维。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对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具有特殊作用。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情感,就可使情感功能充分发挥作用,引起他们感情的变化,产生心灵的震颤,从而深刻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美。如深入浅出地介绍伟大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和讲解音乐家的优秀作品时,会激发学生各种美好的感情,提高他们的识别能力,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三、音乐美育在音乐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在现实的音乐教育中,常常发现所用的教育方式不是具有音乐性的,而是具有文学性的与说教性的。这就导致学生喜欢音乐,但并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状存在,课堂上老师机械地教,学生被动地学。尤其是教师讲授一些枯燥的基本乐理时,由于不得方法,教师与学生双方的脸上都有不耐烦的神色。试想一下,如果要改变这种局面,可以先从课堂的教学环境开始。
         首先,教师可以打破原有的教师在讲台上教、学生在下面的座位上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国外优秀的音乐教学的录像资料上,很少出现传统的教学环境,一般都是在特定的音乐教室,学生围成一个圆圈,老师站在中央,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清晰的看到自己,也可以使老师看清每一个学生。这样可以增强老师和学生间的互动,营造成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把学生上课可能开小差的比率降到最低,教学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其次,现有的审美学认为,真正的审美要情感的参与。审美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判断能力,它是与审美体验和审美评价相统一的。审美活动中饱含着智力的活动,并要求审美者亲身体验,在体验中注意审美的焦点,排除实用和功利性的目的。因此,为审美而教,为情操而育,就必须让每一个教育者记住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音乐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握好审美特征,进行教学设计,也就是要把审美感知力、审美直觉力、审美联想、审美想象、审美评价贯穿在音乐教育的始终。审美感知力和审美直觉力的培养是以听觉体验的积累为基础的,老师要尽量多选择那些经典的、音乐质量高的音乐作品作为听的材料,并且要引导学生会聆听。教学进程中常见的是一遍遍漫无目的的听,其实在听的过程中,应该按音乐的构成要素:节奏、拍子、施律、音程、和弦、调式、色彩等,引导学生侧重的感知,努力启动学生的思维,可以通过实际音响结合讲解概念并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征,组织教学。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审美与技术的同步发展,发展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和辨别音乐质量的意识,规范使用客观术语描述音乐,减少主观的词语,如“抒情的、忧伤的、活泼的”等。因为这种主观词语的运用,对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作力有阻碍作用。在学生欣赏《雨中即景》这首曲子时,教师请学生闭上眼睛,聆听这段音乐,逼真的音响效果,一下子将学生溶入自然,老师引导学生做各种动作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们便兴致勃勃的做出各种在雨中嬉戏的姿势,接着老师使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富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的画面,这时教师便请学生给这段音乐起个名字,由于每个学生对乐曲的感受不同,所取的名字也就不同。问其对乐曲色彩的感受,有的学生认为是欢乐的、活泼的,也有的学生认为是抒情的、怀念的。可以说成功的课堂提问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没有用任何主导性的语言去暗示学生,而是任其自由的想象与发挥,使学生在一种完全自然的状态下,轻松愉悦的感受音乐,提高自身对音乐的欣赏辨别能力,达到音乐美育的目的。
        教育是人建设的基础工程,成才先要成人,而审美和人文素质是成人的关键要素和基本衡量标准。我们要倡导教育者改进美育教学,就应从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质做起!而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美育渗透,可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作用。总之,人的音乐教育主导思想是在激发音乐学习的良好动机的基础上,通过音乐给予人的情感以积极的影响,实现美育的目标,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