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2月第6期   作者:吴英英
[导读] 在现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因为有些教师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

        吴英英
        浦江县龙峰国际学校  浙江金华  322200
        摘要:在现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因为有些教师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认真设计教学内容,或者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知识进行创新,导致教学质量不高,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积极加以调整,提升教学效率。基于此,以下对探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学生核心素养;策略
引言
        小学道德与法治工作的开展,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实际学情,从而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道德和法律的认识,从基础层面进入到更深层次的理解的当中,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提升核心素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时候,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应当符合当下的时代背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概念和作用。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落后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处于初步发育阶段,对于事物的认知比较朦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良好的理解,同时会导致学生降低学习兴趣。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积极创新多元化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目前,存在部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也没有积极应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导致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无法良好地满足教学需求。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教师在讲解后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其内在价值,而多数教师仅是通过理论知识讲解的方式,导致学生无法有效进行理解。另外,还存在部分教师没有积极转变自身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以学生为主导开展教学工作,教师一味讲解,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也没有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情况不了解,导致教学质量以及效率不高。
        (二)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传统
        课堂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如果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全面,教学方式不够创新,就会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影响教学效果。从小学生的发展特点来看,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循序渐进,由浅到深。有的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较深,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经常让学生勾画重点知识,然后背下来,主要针对考试开展教学,很少采取新颖的教学方式,或者带着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因此造成一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不重视,偏离教育初衷。
        (三)教学内容单一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对教学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学内容设计过于单一会导致学生参与不积极,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部分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按照教材内容编写的,虽然教材内容是按照学生的心理年龄、认知能力进行编写的,但是各个阶段、各个年级的学生存在差异性。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设计,结合学生能够接触的实际生活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教学内容。从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整体教学现状看,多数教师没有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解,对于生活教学素材的应用不足,导致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影响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
        教师要想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就要让学生感同身受。

因为如果只是凭借自己的口头讲述,学生难以理解一些知识点,所以就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些情境,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心理特点,然后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将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动态的形式传达给学生,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重难点知识。例如,在《我们不乱扔》这一课中,利用多媒体将生活中垃圾比较多的地方以图片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说一说这种现象是不是正常的、应不应该。然后教师再播放一些人们乱扔垃圾的视频,接着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乱扔垃圾的现象,让学生探讨在生活中如果看到别人乱扔垃圾应该怎样做。随后,教师再给学生呈现环境优美的图片与生活在美好环境中的人们的图片,教育学生不仅不能乱扔垃圾,还要学会垃圾分类,识别生活中的垃圾类型,分清楚哪些是干垃圾、哪些是湿垃圾、哪些是有害垃圾等,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垃圾属于哪一类垃圾。教师使用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让学生意识到乱扔垃圾的危害,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上的知识,还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加课堂的师生互动。
        (二)校领导牵头,转变教育理念
        新的时期有新的教育方式、新的教学理念,就是需要教师去践行尝试。这部分应该由校领导牵头,校领导首先要吃透新型的教育理念,才能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中运用新理念,收获成效,带动其他教师。同时也要告诫教学工作者,不能停止在教育中的学习。只有通过不间断的自我学习、自我提升,教师才能适应不同的教材版本,才能适应不断升级的教学理念,才能适应教学方式的转变。与此同时,学校也要将教改落到实处,打造有助于教师学习的教学空间,不断地推动教学理念升级,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式。
        (三)结合生活中常见素材提高学生认知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相对于其他教学阶段的教材而言,它的内容层次和形式更加灵活丰富。在教学当中,教师需要结合相应的教学主题内容,通过融合生活元素或是素材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积极性和兴趣。教师作为和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人,对于学生的兴趣、习惯、爱好都是有所了解的,所以,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通过学生熟悉的案例进行针对性教育,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理解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认可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在小学生身边存在的危险越来越多。而且小学生自身缺乏相应的安全意识,尤其是在遇到陌生人后,无法做出正确的行为判断,导致学生身心受到损害和影响。另外,科学技术的日益普及,小学生能够借助多种设备接触到网络内容,但是,对于良莠不齐的网络内容,无法分辨好坏,从而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自我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在遇到危险时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以此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同时学生安全意识的提升也是道德与法治教育最为有效的体现。
结束语
        当今的小学教师应当提高对学生道德与法治方面的重视程度,在道德和法治课程的教学中采取相关措施和改革方案,对道德法治教育进行改进和完善,结合教育环境的实际情况,在掌握了学生的性格习性以及基本的品行观念基础上,转变课堂主体,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位置,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制定不同阶段的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吸纳知识精华,从而使得学生核心素养稳步得到提升,进而帮助学生树立端正的品性态度,培养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如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新课程,2020(51):40.
[2]林玮琳.摭谈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性教学[J].华夏教师,2020(09):87-88.
[3]葛正高.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小学时代,2019(33):32-33.
[4]姜明葵.浅谈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中华少年,2019(31):284-285.
[5]刘艳侠.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10):2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