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初中语文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2月第6期   作者:王银花
[导读]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语文的教学十分注重学生

        王银花
        平店乡第一初级中学 466100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语文的教学十分注重学生
        能力的发展。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多文本阅读课堂的打造,让学生展开群文阅读,丰富他们的阅读内容,让他们能够进行对比探究,获得不一样的感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不断强化自身的阅读能力,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文章基于此点,对初中语文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旨在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策略
        展开多文本阅读能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更加清晰的方向,实现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双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多文本阅读实现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桎梏,让学生的思维受到启发,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实现对文本的创造性理解,进而发展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初中语文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的价值分析
        (一)有利于拓展学生的阅读量
        所谓多文本阅读,其实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立足于教学内容,让学生阅读大量的文本信息,这样就能够让学生的阅读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课内文本,还能够阅读更多精彩的课外文本,这样就能够丰富并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学生通过多文本的阅读,能够丰富并优化自己的阅读目标,培养自己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提高文学品格。
        (二)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
        多文本阅读其实就是以课内文章为线索,寻找其他相类似的或者同一主题的文本让学生展开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将教材知识与阅读知识组合起来进行提取与整合,形成较为系统的教材课文理解。还能够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形成一种发散性的思维,进而提高自己的阅读素养。并且教师展开多文本阅读,能够让学生借助这些文本实现对教材内容的创造性理解,促使他们能够从多角度、多方面出发来解读教材,实现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初中语文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的策略探索
        (一)实现教材互补,完善多文本阅读体系
        在多文本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立足于课本教材,选择适合的文章进行阅读。为了进一步完善多文本阅读的体系,强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丰富拓展学生的阅读知识,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互补性较强的文本进行阅读。从课内教材向外扩散,由一篇课文带动多篇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课外阅读。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整的阅读知识体系,加强他们对课内文章的阅读理解,强化他们的写作能力,为他们后续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纪念白求恩》时,其中在描写人物特点的时候,作者很擅长使用对比以及夹叙夹议的手法来展现。这其实是一种十分典型的描写手法。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化对这种写作手法的认知,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基础,给学生补充《背影》这篇课文,让学生能够通过文本的阅读明白这种写作手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实现教材互补。《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运用的是对比以及夹叙夹议的手法表现人物的特点,那么教师就可以借助《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让学生感知作者运用日常故事描写的方法来展现人物性格及品质的写作手法。再者,教师还可以加入《邓稼先》这篇文章,让学生分析作者运用假设与对话的形式描写人物品质的描写手法,让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体会,全面感知描写人物的几种手法,进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为他们今后展开人物阅读类的文本夯实基础。
        (二)进行对比阅读,深化教材层次
        在多文本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对比阅读,求同存异,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找到多篇文章中的共同点及差异,以此深化对教材的全面感知。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这篇课文其实就展现了以于勒为代表的社会底层人物和弱势群体,进而探究出小人物在社会中的悲惨命运。对此,教师就可以加入《孔乙己》以及《范进中举》这两篇文本,让学生进行多文本阅读。

这两篇课文所展现的人物都十分悲剧,学生通过群文阅读不难发现:三个人物最后变成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原因都各不相同,但是基本上都与社会有关。所以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出影响他们的社会因素,最后感知文章的中心主旨。通过这三篇文章的阅读,学生能够明白:作者是以一种以小见大的手法反映社会问题,讽刺周围人物的冷漠,以此就能够强化他们对《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本的理解和探索,进而提高他们的阅读整理与写作框架设计能力,实现学生的有效发展。
        (三)开展教材归纳,促进系统学习
        初中语文教材涉及了多篇课文,所以需要学生进行教材归纳,促使他们能够在归纳教材的过程中,整理自己的阅读思路,将众多的知识点进行分门别类地整理。这样才能够让他们“温故而知新”,不知不觉地将自己所积累的知识在实际问题及写作中进行积极运用,并且还能够让学生保持一个清晰的学习思路,不断地精简自己学习内容,达到有效迁移应用的学习效果。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教材为例,学生学习的内容知识是很繁多的。比如古诗词、文言文、小说、科普文等等,这些文章的阅读方法都有所不同,那么就需要学生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归纳,将其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以此才能够将这些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比如文本《桃花源记》,这是一篇文言文,需要学生在掌握并理解文章大概内容的基础上感知文章的中心主旨,实现创造性地解读。但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实词、虚词、重点句式的掌握,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将自己所学的文言文进行整理,将其中一些重要的实词和虚词作补充和优化,这样就能够不断完善学生的文言文知识,促使他们在课外的文言文阅读过程中,也能够加以借鉴和运用,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又比如,针对文本《社戏》,这是一篇小说类的文章。那么小说的阅读就需要学生注重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和结果。再在此基础上对一切重要的段落做有效解析,进而逐渐感知中心主旨,实现对文本的创造性理解和全面掌握。那么,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小说的阅读方法,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相关的文章,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等,让学生能够通过多文本阅读,分析整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此基础上,学生也能够更加深刻地明白小说阅读的主要手法,以此作有效地总结和升华。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够得到不断的丰富和优化,促使他们能够在后续的阅读过程中,实现更加高效的阅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不能忽视学生的多文本阅读。要立足于课内文本的基础,选择相关的课外或者课内文章,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或者互补阅读,以此,学生才能够形成更加明显的对比,进而创造性地解读课内文本。在此基础上展开的互补阅读,也能够丰富并拓展学生的知识文化体系,让他们对相关的写作手法有更加全面地认知,进而在写作中得以积极运用。最后,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对文本的归纳和整理,让学生能够进行更加系统的学习,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朝霞.取舍之间的智慧——关于群文阅读文本特质的思考[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4):79-80.
        [2]秦亮.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应注意的问题[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06):24-25.
        [3]李清华.依托“1+X群文阅读”,有效提升学生阅读力[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06):122-123.
        [4]王郡.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18):41-42.
[5]袁吉清,庄学培.依托教材,师生共构——基于《边城》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课外语文,2021(07):49-50.                                                         作者简介;王银花(1979.12-),女,汉族,商水县平店乡本科毕业,平店乡第一初级中学,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