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敏兰
广东省汕头市世贸实验学校(广东汕头)515041
摘要:刚进入初中的新生,往往会产生适应方面的问题。为此学校和教师应根据新生的入学适应特点和发展规律,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对初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缓解新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紧张和焦虑。
关键词:初中;新生;入学适应;教育建议
专家调查发现87%的困难学生不是智商或学习能力差的问题,而是心理状态问题。万事开头难,很多学生就是因为初一开头不适应新学校生活,留下一些心理问题,从而造成后面的学习困难。因此了解掌握初一新生入学适应特点和发展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新生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交往等是学校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初一新生入学适应的突出问题
1.学习类适应问题
据调查因学习不适应而产生的问题是初中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占到了55%。
不少初一新生会出现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对学习产生焦虑厌恶情绪,这是初一新生中常见的一种适应性障碍。中学的教学形式与小学有很大差别。由于学习内容的复杂(课程的增多,内容的加深)和教师教学方法的变化等因素,会使部分新生一时难以很快地适应,从而造成学习上的困难。而学习上的困难又会使他们对学习产生焦虑和畏难的情绪,严重者甚至导致厌学现象的产生。
2.人际交往适应问题
校园是一个小社会,新生因人际交往不适的问题仅次于学习问题。
由于多疑自卑,产生交往障碍,占初一新生40%左右。从小学到中学,学习环境变化较大,小学五、六年级时,他们是大哥、大姐,到了初一,一转眼,他们就变成小弟小妹,加上他们面对的陌生的教师,陌生的同学,他们之间互不了解,彼此之间存在戒心,因而紧闭心扉,“闭关自守”。另外,由于现在初中学生还面对中考的压力,同学间竞争激烈,这样更会给新生增添沉重的压力,他们仅感到了周围学习的紧张,没有感觉到温情,他们都感叹找不到朋友。有些学习成绩落后的同学,还会产生很强的自责,觉得对不住父母的苦心,这些引起他们的失落感,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在学校学习生活觉得没有依靠了,产生度日如年的感觉,对小学生活充满怀念,程度严重的会产生不愿与人交往的心理障碍,自我封闭。
二.教育建议
1,延长入学适应教育指导时间,加强指导内容的针对性
适当延长入学教育指导时间,在入学的第二、三个月继续加强自我适应、人际适应以及生活适应指导,重视引导学生端正自我认识,增强自信心、防止消极倾向的出现,及早指导学生摆脱学习上过多的依赖性,培养独立学习能力,指导学生全面掌握中学课程的学习方法,从而成为一个有良好习惯会独立学习的人。
2.对症下药,培养初一新生的健康心理。
2.1培养学习能力,减轻学生学习压力
入学后就对初一新生进行学法指导,让他们掌握每一学科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从了解学生特点入手,摸索适合学生的教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水平,及时发现问题,迅速调整教学措施,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循序渐进,引学生“入门”。
2.2培养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引导新生健康的人际交往活动
学生进入初中后,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范围,突然变得扩大和复杂,部分学生由于不能适应这种新变化的人际关系而导致心理失衡是必然的,为了保证新生的心理能在这种变化过程中得以健康地发展,就要尽快地消除他们对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的紧张感。为达到此目的,可从以下三点做好工作:一是要教育学生明确认识。要使他们认识到,正常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必需。二是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要教给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那就是了解他人的品质,关心他人的需要,学习他人的优点。三是应有目的地举办各类学生交谊活动、如在开学初期,让学生和教师在班上互相开展自我介绍,使师生们尽快地相互熟悉。
2.3开设交流平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初一新生所处的特殊阶段,决定了他们内心的矛盾性与冲突性。与同学交往过程中会有矛盾产生,这种矛盾与冲突若长期得不到解决或发泄,就会导致心理疾病。为此,教师要密切关注、及时引导,鼓励学生把心头的困惑说出来,向班主任或学校心理老师咨询,以寻求解答,指导他们交朋友的原则,学会与同学交往,与老师沟通,与家人相处,学会宽容别人,赞赏他人。
2.4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俗话说“烦恼由心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针对学生在新环境中出现的各种体验,找出引起自己心理烦恼的原因,消除不利因素,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帮助新生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情绪上的偏激性,行为上的冲动性,以增加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2.5指导学生增强元认知能力,提高自我适应水平
通过元认知指导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实现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教育他们要善于总结经验,改进学法,更加适应初中学习的特点,以取得学习上的进步,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成绩上升了,自我适应水平就会逐渐提高。
2.6争取家长配合,创设良好心理教育环境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要相互配合.建立起家庭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可在新生入学初期,通过建立家长学校、成立家长会或召开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定期为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和指导。
小学、初中衔接时期,初一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是客观存在、不容回避的。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有正视、关注、容纳这些问题的勇气,更要以爱心、耐心、细心去分析、寻找相应的对策,有效地缓解新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心理紧张和焦虑,指导他们走好这段崎岖的心路,使初一新生有一个漂亮的起点。
参考文献:
⑴陶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北京师范大学学报〔J〕2000,(2):83-87.
(2)李慧莉顾永清.初中新生入学适应的发展研究.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MAY.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