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壮汉双语教育策略初探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2月第6期   作者:何永壮
[导读] 壮族传统文化趁入融入壮汉双语教育已成为壮汉双语教育常用的组织方法之一
        何永壮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凤山县教育局   广西凤山县  547699

        摘 要:壮族传统文化趁入融入壮汉双语教育已成为壮汉双语教育常用的组织方法之一,但是有不少教师由于使用方法不当或缺少这方面技巧,导致教学效果欠佳。本文首先分析将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壮汉双语教育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培养提升儿童道德、审美、文化及思想素质;有利于培养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出当前壮族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壮汉双语教育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提出壮族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壮汉双语教育的具体途径:转变教学观念,强化传统教育意识;创新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
        关键词: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壮汉双语教育
        
        壮汉双语教育就是以壮语为主要载体来促进汉语学习的教育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开发学生的智力,还能较好传承和发扬壮族优秀传统文化。壮族传统文化是语文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壮汉双语教育教学的“戏骨子”。作为壮汉双语教师应充分利用壮族传统文化这个大素材,使传统文化的教学成为语文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以下是我县在壮汉双语教育工作中对当地壮族传统文化融入壮汉双语教育教学的做法和探索,简浅作个阐述,与同行商榷。
一、融入的意义
        壮族传统文化是壮族人民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当代价值的物质产物与精神产物,大体上分为壮族物质文化、壮族精神文化与壮族制度文化。壮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思想品质造就的关键时期,而壮汉双语教育的教育题材比较接近学生的生活,教师须运用壮族优秀传统文化来熏陶和引导学生,塑造学生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成长和发展,成为品德高尚的未来建设者。运用壮族传统文化具体有以下几个益处:
(一)有利于培养提升儿童道德、审美、文化及思想素质
小学时期,儿童文化积累以及思想意识正处在重要时期。将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壮汉双语教育中,可以促使儿童审美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进行提高。壮族传统文化中包含许多儿童日常生活无法接触到的内容,例如壮族餐桌上的礼仪和孝道文化等,壮汉双语教师把这些内容与课内外教育教学进行融合可以提高儿童的礼貌素养和文明素质。
        (二)有利于培养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直以来,壮族传统文化都体现出仁民爱物的思想,这一思想通过文化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儿童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将壮族传统文化融入在壮汉双语教育教学中,可以帮助儿童树立起正确的三观。日常生活当中,教师需让儿童对自身学习目标加以明确,并且帮助其养成少年强则国强这一意识,进而让儿童认识到祖国发展需要自身努力,只有不断学习奋斗,才能推动祖国和社会进行不断发展,进而激发儿童的爱国情怀。
        (三)丰富壮汉双语教学素材。壮汉双语教材不断更新,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有待于不断提高,特别是因其篇幅有限,其容量是极为有限的,所以我们引进壮族传统民族文化是对壮汉双语教材的扩展和补充。
        (四)拓展传承壮民族传统渠道。就我们凤山县而言,对于传承壮族传统文化方面或多或少还存在方式和形式不够多样的现象,而壮汉双语学校的学生均为壮族,可塑性强,极大地提高传承壮族传统文化的质量和扩展深度。
        二、主要做法
        (一)选准植入“土壤”
         “土壤”就是教育教学的阵地,也就是说我们要选对利用传统文化进行教育教学的场合。一般有课堂和课外。
         1.课堂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我们每学期必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时间,根据教材的相应内容引入传统文化辅佐教材内容,生成更加可口“佳肴”。例如,我们在课堂上教学《壮语文》二年级上册《Vangz Yangh raeuj Mbonq》时,不仅讲好课文当中黄香孝敬父亲的故事(黄香9岁时母亲去世了,他十分悲伤,就把对母亲的思念和爱全部倾注到父亲身上。冬夜,天气寒冷。

黄香就先钻到父亲的被窝里,躺一会儿才回到自己的床上睡觉。夏天夜里很热,黄香就手执蒲扇,对着父亲枕席使劲扇着),还应该顺势而上,将我们当地壮族孝敬父母的实例链接其中。在教授《壮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8课《Vahsug》“Cax miz gang cij raen,Vunz rox leix cij gvai”时,教师可以趁势安排学生回忆壮族农家餐桌上的礼仪文化,让学生更注重就餐礼节。我们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使主题更清晰凸显,例证更丰满敦实,教育效果更好。
        2.课外
        课堂的时间和教学内容毕竟有限,课本只是给教学提供一个方向性的参考,我们壮汉双语教师的教学渗透要围绕学科的特征,以课本为立足点和出发点,积极带领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突破教材,拓展到更广阔的空间中去。比如,在上完《壮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课《Dozveh Bangxdat Byaraiz》后,可以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当地壮族沿袭的文化遗产,在班级展示会上阐述并展示出来。还比如,学校可以利用每每传统节日时普及传统节日的风情习俗,带领学生了解节日的由来和发展历史,以及其中涉及的文化知识。这样就能很好地传承了当地壮族传统文化。
        (二)注意事项及铺垫工作
        1.转变教学观念,强化壮族传统文化教育意识。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渗透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性,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有效发挥自身的课堂教学指导作用,以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师要掌握壮族传统文化需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小学生对社会认知较少,处于较特殊的年龄段,在学习中主要存在容易接受直观的事物、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特点,为了更好渗透壮族传统文化教育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需制定出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计划。
?    3.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传统文化教育有趣性。在实际生活中,壮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在小学综合实践中,有的学校开展壮族传统文化教育,但是通常情况下学生难以理解传统文化内涵,且过于生涩难懂。基于此,教师需应用食品、图片、声音等,并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手段,促使传统文化教育更生动有趣,便于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内涵,并吸引学生的兴趣。
????????4.制定合理详细计划。将壮族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壮汉双语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中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因小学生有较弱的理解能力,因此学习传统文化有一定难度,因此容易有问题会出现在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在开展活动前,需找出壮族传统文化教育及综合实践活动实现自然连接的知识点,并积极查阅有关资料,促使学生更好理解传统文化,制定较为合理且相应、详细的计划,更有利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5.创新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教师要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方式,结合壮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从生活实际出发开展教学。生活化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增强教学效果。壮族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于生活,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更能拉近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壮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2课《Fwen Rauqnaz》时,教师可将凤山当地的《孝母》山歌托出,通过讲解其中的内涵和范唱,使学生为之动容,从而自觉崇敬孝道,履行孝道。
        6.积极开展多样式课外活动,增加实践机会。学生需通过搜集、整理、阅读、采访和展示等方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高传统文化色彩和实效性。
        综上所述,壮汉双语教育与壮族传统文化的融合需要充分发挥农村地区独特的优势,同时也要通过有效的理念转变和方式转变来提升小学生对壮族传统文化的基础认知,达到对小学生素质培养的目的,从而激发小学生强大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谭晓芬.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小学语文教学教育艺术[J], 2017(4 ): 6;
        [2]黄莉.核心素养背景下传统文化对语文课堂之影响[J].华夏教师,2019(02):33- 34;
        [3]孙巧娜,殷丽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02):99- 1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