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兰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第二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思想,正在被广泛践行。温儒敏教授指出:“阅读教学实施需 “三位一体”,课内一定要延申课外,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学生作为自主阅读主体,如何能个性化阅读,营造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不落俗套的兴趣激发方式是关键。而一门融合文学、舞蹈、音乐、绘画、造型等多种形式的综合艺术——戏剧,与整本书共读的融合,将是学生全身心投入整本书阅读,养成课外阅读习惯的扎实助推器。为给广大教师在整本书课程教学的丰富性和融合方面有更多的创新点,本文就《木偶奇遇记》共读为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阅读创新;整本书共读;戏剧;课程融合;
一、《木偶奇遇记》整本书共读的背景及意义
本次共读与戏剧融合的文本是“全课程”项目学习手册中,常丽华老师写的《木偶奇遇记》剧本。根据科尔伯格道德法则六阶段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共读主体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当迈入“习俗规则境界”中的“我要做一个好孩子”阶段。他们需要被爱,理解爱,会从外部的控制转为内心向好的需求。而《木偶奇遇记》的故事通过拟人来寓意明理,用匹诺曹一次次因不爱学习、怕苦怕累、贪图享乐将自己置于险境的曲折故事和用父亲杰佩托寒冬卖外套、冒险海上寻儿遇海怪等的动人情节能把孩子们从现实拉进童话。学生将在童话里体会父母为哺育孩子所付出的种种辛劳及殷切期望,在一次次戏剧排练中,链接自己善良的本性和敢于改过的勇气,看见自己成长为真正小孩的模样。
二、整本书共读与戏剧的实施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共读计划共分为六步: 1.片段讲述,导读激趣;2.自主阅读,标注笔记;3.广播剧定时推送;4.共读讨论,电影分享;5.剧本朗读,角色选定;6.学科融合,家校创编;7.回归自身,“三重对话”。下面以部分环节为例,呈现共读与融合的步骤:
(一)片段讲述,导读激趣。二年级上册第一次尝试整本书共读时,学生已有《香草女巫》整本书共读经验,也借“香草”一形象为例子,给了解人物匹诺曹的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
(二)自主阅读,标注笔记。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和略读的课内阅读策略,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共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这个部分为浏览读和自主的泛读,即读书名、目录、封面题图、以及书后的评论等。首遍速度可以实现整体优先。
(三)广播剧推送与自主阅读同期进行。阅读在前,听广播剧在后,前后相隔一到两章。这样一能保护学生第一遍读时的个性感受;二能进行章节回顾和概括,符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加深印象便于后续共读交流与作业单填写;三能视听结合激发对故事的想象力。
(四)设计《剧本朗读会》。在活动之前师生已经借助了学习单进行了班级共读与章节梳理,因此在进行剧本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以整体优先的原则通读五幕剧本,并努力做到对每一幕每一个角色的台词都非常熟悉后,再开始《剧本朗读会》。全幕的剧本朗读是此次共读过程中投入时间最多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从情境入手,交流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尝试感受人物的内在情绪、情感,找到与之相应的神态、言语、心理等语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些交流都指向了国测标准下,语文学业表现指标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与高段经典名著欣赏能力。因为没有限定每个人要演的角色,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在思考中尝试所有可供选择、演绎的角色台词。正是这样一次次的朗读和品悟中,孩子们逐渐清晰每个角色的象征意义,如:猫和狐狸的经典台词:“马屁拍得他腿抽筋,老虎嘴上揩点油。”在表现这类台词时,孩子们想方设法的呈现一切反面形象会有的姿态。在对戏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匹诺曹被自己塑造的角色一次次的操纵和诱骗,学生会自然感知到小说里“狐狸、猫、小灯芯、万乐国”等存在的真正意味——它们是每个人内心坏意识的一种召唤,可以代表贪婪、懒惰、不劳而获。蟋蟀的经典台词:“诱惑诱惑诱惑,这样做是不对的,不听我的话迟早会吃亏的!”每次说出这次台词的时,孩子们总能像蟋蟀一样,在匹诺曹迷失自己时同担心,共紧张,感受着蟋蟀象征着“良心”的存在,正如生活中我们想不劳而获、贪图享乐时,我们的良心会不安。同样,仙女象征着我们成长的“引导者”,读到仙女的台词时,孩子们会链接到自己的父母、老师教育他们的场景,并主动模仿理解大人们的良苦用心。剧本朗读会虽然没有灯光舞美,孩子们也没有背词,但是教师会加一些舞台仪式感,助力“小演员”脑中产生更丰富的想象。
在对剧本的挖掘中,卷入学生,帮助本色出演。
(五)学科融合,家校创编设计大戏。在学科融合上,语文课堂侧重于从孩子们的台词入手,边读边以语气、语调、节奏、重音等方面去引导学生更好表达;戏剧课堂侧重跟学生共同表演,舞美设计,走位调度。在家校创编中,戏剧作为整本书共读的项目呈现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家长的设计感、创造力和团队精神。如笔者的教室叫繁星教室,因此以“繁星剧作团”项目小组去赋能家长,进行家校共创。通常幕后多面手可以是全剧特效、背景制作、道具创作、服装设计、妆容设计······
三、整本书共读与戏剧的呈现?
(一)共读最后的落脚应回归自身。
在《木偶奇遇记》共读之旅中,师生共同讨论了“你的成长中谁你是的仙女?当你面对诱惑时, 你是否听到了你心中的那只 “蟋蟀”明辨是非的声音,并回应它?你想怎么变成一个真正的小孩?”循循善诱,引发对学生自身的思考和判断。这里可充分运用“三重对话”即“一重对话”在角色扮演中奇遇自己;“二重对话”即演出完毕,跳出角色反思自己的收获。“三重对话”即成长路上的关键他人给予的指引、交流,如父母、教师的书信、留言、聊书会等。
四、整本书共读与戏剧融合的启示?
一、戏剧体裁的学习给语文等更多学科的融合契机;
从整本书共读到剧本教学,语文是“读”的基石。它让语文素养落地、激发创造动机。如: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和积累、文本梳理与表达再到关注故事的大环境如把人物、时间、地点、背景集中思考。在语用和对白里,挖掘更多的潜台词,体会对话、独白的不同表达效果。而戏剧教学能在“评”“演”方面帮助学生把语言高度个性化、行动化、口语化,再给予编排和舞台调度可把作品更专业的呈现。另外,在音乐教学中生成的舞蹈元素能丰富作品,给学生带来审美体验。当然,一部戏剧的呈现还有更多学科融合的空间,让多幕话剧变成一场对话的艺术,美育的滋养。
二、共读课程与戏剧表演融合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指学生对优秀作品的感受力,通过学习文质兼美的文章,提高自身对美的感受、判断、想象和创造。而一本经典的文学性著作,单凭阅读、分析讲解和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进行教学,学生很难具身理解作品里罗万象的事物。结合戏剧艺术,学生有感动、有欢喜、有沉思、有舞台美动作美,能进行精神洗礼和美的陶冶。因此学生主动走进文本世界,体会矛盾冲突,分析人物特点和理解不同选择带来不同后果就变成自然而然的结果。
三、从课程出发回归真实的生命本身
根据戏剧主角——木偶“匹诺曹”的隐喻意,即象征一种被控制的,不自由的状态,在二年级的学生共读之后明白了每一个孩子在成为真正孩子之前都存在着被外在奖励、惩罚、诱惑控制的不自由时期的同时,深入推进以“我要做一个好孩子”为目标的阅读记录活动,帮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看到自己逐步变成好的过程,强化从内心做一个好孩子的观念,让每一个孩子的生长姿态在共读中可视化,发挥育人功能。
四、多一种形式的呈现,多一种教育的可能
1.日常交往中,用阅读建立关系,营造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2.重塑评价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兴趣、习惯、学习的自信心和时间比例;3.在资源整合中,预留更多学生讨论、探究的时间,提供学习资料,走进图书馆、影剧院等,充分利用各类资源;4.在教学设计中,继续完善《剧本朗读会》,融入更多内容,形式上或加入灵活的调度或让等待的小观众闭目倾听产生想象,探究无实物空间的可能性、灵动性;5.在下一次戏剧表演中,设计有留白的呈现,产生更深远的想法。未来可以从剧本编排、道具制作、海报宣传、灯光舞美成立多个项目小组,给孩子们更多发展的空间,不仅仅局限于舞台。
整本书共读与戏剧的融合是一个激发学生“三位一体”践行的新方向。告别了单一的精读精讲 ,反复操练。激发了阅读兴趣,学生有了较多的阅读量和阅读方式选择。它是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综合起来 ,融为一体的契机点。当整本书阅读能有自己的理解和热爱了,语文素养的提升便不难了 。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 【J】.课程·教材·教法 ,2016(11).
【2】袁青.高中语文戏剧类文本教学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5).
【3】褚卫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录,2019(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