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初心、担使命——新时代弘扬“红船精神”的历史、理论溯源与现实意义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2月第6期   作者: 樊长琴 李智超
[导读] 红船远航,精神永驻。“红船精神”发端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

        樊长琴   李智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4
        
        摘要:红船远航,精神永驻。“红船精神”发端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其形成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与理论背景,其中蕴含的首创、奋斗、奉献精神是早期共产党人伟大革命实践的精神结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继承,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创新发展与生动体现。在新时代继续弘扬“红船精神”,对于涤荡社会污风浊气,补足青年成长的“精神之钙”,教育青年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关键词:红船精神;历史溯源;理论溯源;现实意义

        2005年6月21日,习近平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并指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 “红船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其内在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支撑,其中蕴含的首创、奋斗和奉献精神具有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新时代,继续弘扬“红船精神”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历史溯源:红船劈浪而行,初心续写鸿图
        1921年7月,党的一大召开并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自此,中国共产党从红船出发,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世纪航程。如今,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之下,我们应不忘初心,继续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一)红船启航,以革命首创精神开启中国共产党的世纪航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小的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红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红船出发,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了国家的富强与独立、人民的幸福与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战胜了自己的敌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骄傲的指出:“我们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现在是站立起来了,我们民族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
        弘扬“红船精神”,需要我们回到历史的起点,去探寻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红船精神”起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艘小小的红船见证历史。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如期召开,但由于会议后期受到法租界巡捕的侵扰,会议不得不中断并被迫进行转移,最后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画舫上继续进行。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份决议,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毛泽东曾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习近平指出,“在这个历史大潮中,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个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一个必将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间奇迹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便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本党的指导思想,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而不懈奋斗,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回顾历史,早期共产党人历经磨难,披荆斩棘,才为我们争取到了一个和平稳定的新时代。我们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告慰先辈,告慰历史,才能善始善终,在新时代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鸿图。
        (二)不忘初心,以奉献奋斗精神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鸿图
        “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新时代我们弘扬“红船精神”应不止于追忆先贤,凭吊过往,更重要的是将它的伟大精神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彰显其强大的推动力量。
        “红船精神”中闪现着无数革命先辈无私奉献、不懈奋斗的身影,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伟业实践的精神结晶。回顾往昔,中国之所以能实现三次伟大飞跃,昂首迈入新时代,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也离不开全国人民的艰苦拼搏,奉献奋斗。进入新时代之后,“我们党带领人民走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老一辈革命家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和美好理想正在一步步实现。”但与此同时,在“新长征路上”,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我们党面临的考验远未结束,前进路上依然有“四种危险”和“四大考验”,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决心和力量去克服。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复兴之路道阻且艰。中国共产党要解决好“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就要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发挥它强大的精神力量。以精神振奋士气、以精神指导实践、以精神指引方向,推动党带领中国人民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推进伟大事业,推动党带领中国人民一步一个脚印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铭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扫热血的革命先辈,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在“在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开辟的道路上不懈奋斗、永远奋斗。”
        二、理论溯源:传承优秀文化,创新时代理论
        “红船精神”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理论根基。“红船精神”中的首创、奋斗、奉献精神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传承,也是党在革命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体现。
        (一)“红船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传承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历史孕育了十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红船精神”就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继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奉献、奋斗思想,虽然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但其为国为民,舍生取义的精神却始终没有改变。从《诗经·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周易·杂卦》“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王阳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为国、为人民的奉献精神,再到《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奋斗与担当精神。一代代华夏儿女以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忧国忧民的奉献精神、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谱写了一首首中华民族的壮美诗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的肥沃土壤,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毛泽东曾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释,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换、创新型发展。”新时代,弘扬“红船精神”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价值传承。
        (二)“红船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生动体现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以此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红船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生动体现。首先,“红船精神”具有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恩格斯说“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作为指导共产党的科学的世界观,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其次,“红船精神”具有深刻的实践性。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哲学家们只适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中国共产党人以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将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最后,“红船精神”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习近平指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孜孜不倦地为谋求中国人民的幸福而奉献终身。
        三、现实意义:弘扬“红船精神”,开掘时代价值
 “红船精神”蕴含着深刻的首创、奋斗、奉献精神,是早期共产党人革命实践的精神结晶。因此,在新时代继续弘扬“红船精神”,开掘其时代价值,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团结人民艰苦奋斗、号召人民敢于奉献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改革创新是推动时代发展的内驱动力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并在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将创新居于首位,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足见创新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李大钊在《晨钟报》上吹响“青春中华之创造”的号角,“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换回民族之青春者固莫不惟其青年是望矣”,希望青年能承担起创造“青春中华”的历史使命。回顾往昔,在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实践中,从五四之火烧毁赵家楼,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再到有志之士相聚红船,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无不彰显着中国青年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之所以能够引领时代、站在潮头,就在于能够立足中国革命建设与发展的实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弘扬“红船精神”,实质上就是激励青年人要不畏艰难,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文章中所说:“面对新挑战、新机遇和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坚持和发扬‘红船精神’,有敢于突破前人的勇气和智慧,自觉克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观念”,也要“坚持用创新的理论成果武装头脑,用创新的思想观念谋划工作,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青年学子有脚踏实地的奋斗,也需要有锐意进取的创新才能切实担当起历史使命。
        (二)理想信念是补足青年成长的“精神之钙”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理想信念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是人民团结奋斗的内生动力,同时也是指引民族和国家不断前进的精神旗帜。 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文章中所说: “我们党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历经曲折而不畏艰险,屡受考验而不变初衷,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靠的还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
        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坚力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当代青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建构也逐渐改变,更加偏向于个性化、娱乐化。但很明显,这种个性化、娱乐化导向的价值建构与我国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理想信念形成了明显的紧张关系。一直以来,为了增强青少年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能力,补足青年成长的“精神之钙”,党和国家就把培育青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经历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进一步增强了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理性认知。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坚定的理想信念,弘扬“红船精神”,帮助青年人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不论风吹雨打,不怕千难万险,坚定不移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
        (三)奉献为民是党对青年成长的殷切期望
        人的价值在于为人类社会做贡献,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只有把自己同社会和他人联系起来,积极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才能有高度的成就感,才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青年的精神风貌关系着社会风气的走向,青年学子只有勇奉献、敢担当,国家才有未来,民族才有希望。
        弘扬“红船精神”就是要弘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奉献精神。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国为民、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并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中共一大纲领明确指出,要“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使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广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急先锋。”正因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中国共产党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带领广大人民投身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
        弘扬“红船精神”,感染青年学生形成“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气魄与担当,以实际行动奉献自己的青春。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号召青年学生要确立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要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强调“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做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个人的无私奉献,青年学生要像早期共产党人一样,以小我成就大我,用自己的方式贡献自己的力量。
        红船远航,精神永驻。“红船精神”之于中国发展和青年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应继续弘扬“红船精神”,涤荡社会污风浊气,补足青年成长的“精神之钙”,教育青年不忘初心,以己身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N].光明日报,2005-06-21.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4]习近平.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8,(1).
        [5]张守连 肖建杰.“红船精神”研究述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4).
        [6]樊伟.论弘扬“红船精神”的逻辑起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6).
        [7]彭冰冰.“红船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7).
        [8]《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