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在科学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的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2月第6期   作者:张始豪
[导读] 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的目的性,

        张始豪
        深圳市光明区秋硕小学 广东深圳 518106
        摘要: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的目的性,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推动小学劳动教育实现学生创造力,最大化促进学生发挥教学主体的价值,达到综合素质教育。其中,以渗透小学科学教学理念,有助于学生在科学角度下,找准实现道德价值的人生方向。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并阐述了如何运用小学科学理念结合劳动教育,为学生终生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科学;劳动教育;对策
        前言
        小学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教师需要通过小学科学观让学生逐渐形成一种直观的、具有理想的、科学的情感和生活态度的情感意识。通过参加科学实践,学生可以不断学习劳动技能,积累社会劳动经验,升华劳动精神,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样才能满足我国当前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从而鼓励小学生努力学习,刻苦学习。因此,在开展科学的教学活动时,教学目标不仅要注重文化学习,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观念,积极树立积极向上的性格。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社会主义文明社会建设,提供了高素质人才储备力量。
        一、小学劳动教育的意义
        小学生的发展有不同的阶段。在早期教育中,特别是在学生的生理发展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参与各种劳动实践,进一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孩子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因此,深入实施小学劳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体验劳动的艰辛,能够增强他们的劳动经验以及对劳动技能的掌握,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学生未来发展的必要性。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只有让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才能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意识对学生的集体意识、责任感和意志力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小学劳动教育对小学生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教师应结合科学课堂,逐步让学生明白劳动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生活,更是一种“技术生活”。此外,劳动教育是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统一,既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智力发展和健全身体素质,也能有效推动学生的审美意识在创新领域上的新高度。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是孩子生命成长的必修课,因此从小抓起,才能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结合生活,小学科学探究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
        目前,很多科学课程的内容,大部分比较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其中主要是以劳动作为科学技术提升的基础。科学源于生活,生活是科学的体现。为此,践行小学科学教学融入劳动教育中,对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基本的劳动技能参与科学化实践,让学生在探究科学途中,能够有效体会到科学的重要性,并通过一些基本劳动技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情感、人生态度以及人生价值观。例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我们生活的世界》这部分内容中,教师首先应当让学生了解在“在我们所处的世界都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加强学生对物质材料的理解,对材料形成正确环保意识。例如衣服、鞋子、生活用品,逐步使学生了解这些材料的特点。有了这节内容的认识,学生在接下来的日常生活中,便能清楚知道哪些东西可以回收,哪些东西可以丢了。这样一来,在参与实践劳动过程中,学生能明确打扫目的,不仅增强了学生绿色环保意识,还能强化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在探索科学课程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材料的珍贵,从而形成珍惜、不浪费的思想观念。


        其次,在《不同材料的餐具》中,教师应需要正确引导学生,指导学生用多种感官,观察生活中的常见材料,用科学词汇描述常见材料的特征。在教师指导下能依据材料的特点对材料种类讲行简单推理。学生通过了解完餐具的特征,并把教学内容带入实际的日常生活。例如,平时在家里帮助父母洗碗、做饭等等,懂得分列主次,了解必需品和非必需品的常识,也为学生在实践劳动中锻炼出正确的“劳动任务”,而不是盲目“帮倒忙。”例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米饭和淀粉:大米的观察》这节中,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应该知道大米的来源,知道大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在学习这个单元的时候,教师不仅需要带领学生观察米饭和糙米,还可以让学生学习烹饪。做菜是小学难以接触的生活劳动,因此当学生真正理解大米的时候,教师需要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此时,教师可以建立合作小组,让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探讨自己父母在家里煮饭时的经验,通过一些交流以后,学生基本大致掌握做饭的步骤。有了这些基本生活常识,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可以尝试着学习如何煮饭,帮助父母减轻压力,体验劳动时带来的乐趣以及不易,让学生懂得不劳而获时的情感体验。同时,学会了这个技能以后,也为学生今后独立自主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形成独立自主、珍惜粮食的高尚情操。
        三、参与实践,走进自然,培养劳动美德
        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对孩子一生健康成长意义非凡,科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世界的真实意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通过分析和观察有效理解人生意义的能力,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了解自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由易到难。例如,让学生自主整理书包,铺床,洗衣服等,这都是培养小学生自理能力的途径。同时,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需要正确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关注自然,了解农民辛勤劳动的艰辛,通过实际考察让学生参与田野劳动,付出汗水的同时,收获回报。在这种情况下,不知不觉地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劳动观念,如平等共处、尊重他人、团结互助等。劳动教育既是孩子今后生活的需要,也是孩子未来赖以生存的需要,更是让孩子生命具有更好发展价值的需要。
        劳动是孩子生命成长的关键,增强其劳动感受,体会其艰辛,分享其喜悦,掌握其技能,养成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这些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
        如此一来,学生将会更直接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相对于社会和他人的依赖性,深切感受到自己作为某个集体或整体的环节意义。如若不选择积极地参与劳动,不与他人保持团结,不积极参与既有的分工与协作,不愿做出相应的奉献和适当的牺牲。那么就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劳动能力、实现自己的劳动目标,也不能充分获得他人的社会承认,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总结
        总之,小学是劳动教育的关键因素。要结合实际,以科学课程为指导,坚持抓好每一个学生的劳动教育。因此,教师和学校都必须重视劳动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实现以劳育人、以劳修德、以劳健身以及以劳而荣的人生价值观、社会观,使家庭、学校、社会形成有机整体,丰富学生热爱劳动的内涵,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出德、智、体、美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侯红梅,顾建军. 我国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时代意蕴与建构[J]. 课程.教材.教法,2020,40(02):4-11.
        [2]胡赟赟. 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究[J]. 教育科学论坛,2020(20):22-24.
        [3]蔡海军,谢强.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12(06):10-13+112.
【作者简介】张始豪(出生1965年7月),男,汉族,籍贯广东省大埔县,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德育和科学教学方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