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少年犯罪现象探析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2月第6期   作者:马文华
[导读] 预防犯罪要从娃娃抓起,家庭、学校、社会都要大张旗鼓进行法制教育宣传。

        马文华
        新疆阜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新疆阜康 831500

        摘要:预防犯罪要从娃娃抓起,家庭、学校、社会都要大张旗鼓进行法制教育宣传。学校要利用学校教育阵地优势,加大对当代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言谈举止在潜移默化间给孩子带来了望,是我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把他不良影响。家庭教育中出现的诸多弊们培养成为有利于祖国建设的一代新端,使许多辨别是非观念弱的孩子人,是我们国家繁荣昌盛的根本保证。旦遇上坏人,就被拉下水,走向犯罪。但当前,中学生违法犯罪问题很突出且向低龄化发展。细思其因,有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适当、导致学生辨别是非和承受挫折能力差
今天的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是王子和公主,在溺爱        环境下长大,普遍养成了自私、任性、唯我独尊的性格。没有经历过磨难,更谈不上生活的挫折。许多学生养成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以个人好恶为原则,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缺乏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大局观念。一旦遇到挫折和不顺心的事情就无所适从,甚至自暴自弃,意志消沉。有些家长过分娇惯孩子,对孩子平时暴露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孩子犯错了也一味的袒护。孩子在学校违反校纪校规,老师进行教育时和老师对立,家长不积极配合老师教育孩子,反而护短,到学校闹事,指责学校,        责备老师,使得孩子更加肆无忌怛,无视校纪校规走向极端。也有一些家长教育方法简单,坚持“棍棒底下出龙凤”的错误理念,从不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从而激化了孩子的逆反心理,矛盾由此产生,许多违法犯罪问题由此衍生。。也有个别家长自身品行不端道德法制意识淡薄,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在潜移默化间影响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中出现的诸多弊端使许多辨别是非观念弱的孩子,慢慢养成了很多坏的行为习惯,逐步走向犯罪。
二、学校教育管理错位,
        很多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长期生长在家人百般呵护溺爱环境中,行为上缺乏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做事率性而为、不计后果。相当一部分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普遍养成了自私、任性、唯独尊的性格。学生法制观念淡薄,视校规校纪为无物,违反校纪校规是家常便饭,没有经历过磨难,将违反纪律当作家常便饭。由于从小在溺爱中长大,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迟到、旷课、上课睡觉、甚至逃学、夜不归宿成了常态,屡教不改,把老师教育当耳旁风。也有很多老师由于害怕不讲理的学生家长来学校闹事,对落后生、劣迹生,放任不管。也有个别老师不能采取合理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当学生违反校纪校规时,采取简单粗暴的训斥或惩罚,有的学校因为生源充足,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就以开除了事。这些孩子流入社会,在社会上游手好闲,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走向违法犯罪。


中学生是有孩子向成人过渡的时期,由于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手机网络管理不到位,不良信息到处传播,是许多学生产生了许多错误观念,再加上这些孩子自身判断是非能力差,许多犯罪由此衍生,主要表现为:(1)旺盛的精力与认识水平低的矛盾。中学生精力充沛,遇事喜欢表现自己,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但他们的认识水平、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比较低,在处理问题时往往考虑不周全,缺乏必要的理性,遇事容易冲动失控引发犯罪。(2)追求时尚潮流与还没独立的经济地位的矛盾,中学生并未取得独立的经济地位,自己赚不到钱,但他们却有强烈的消费欲望。当他们的物质欲望不能满足,为了挥霍享乐的需求而走上偷盗抢劫诈骗等犯罪道路。目前,学校的法制教育内容不仅少得可怜,而且散见于德育类教材中,只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内容的一个相对次要的组成部分,不系统、不全面、无规律,缺乏内在的连续性,造成现在中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没有敬畏之心。
三、价值观念错位,片面追求物质享受,精神世界空虚
现在中学生普遍存在着穿名牌的增强法律识和道德观念,从而有效攀比心理、啃老族的依赖心理、追求明地遏制犯罪,这是家庭、学校对我国建星的盲从心理、不满现状的逆反心理,设        法治国家和维护社会稳定,应尽的部分学生在生活上片面追求物质享责任和义务。受,达到食必精品、穿必名牌。不少学生“透支”家里给的生活费用,甚至欺骗家长“挪用”学费。过分追求物质享乐,没有远大的人生目标,也就没有了现在的奋斗目标,精神世界空虚。身心发展实施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预防犯罪要从娃娃抓起,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家庭是影响青年人生的最重要的力量,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        种基本形式,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教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养不教,是父母的失职,教子不善,则是父母的罪恶。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方法、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和睦的家庭,父母教育得当,能够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有效地防止其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学校、社会都要大张旗鼓进行法制教育宣传。学校要利用学校教育阵地优势,加大对当代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作为家庭的延伸,对青少年的成长教育和预防青少年犯        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指导和青春期教育。学校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是第一位的。学校应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培养学生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做一个高尚的人;然后才是“授业解惑”,传授各种知识,增强将来为社会服务的本领。那种只“授业”不“传道”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法制课要作为必修课,配备专门的法制课教师,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同时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丰富多采的法制教育活动。使广大青少年懂得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知道什么行为是社会提倡和法律允许的,什么行为是法律禁止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的,做到知法、懂法和遵纪守法。
最后,还要净化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创造一个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良好社会环境,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保护,以控制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作者简介:本人简介:马文华、男、汉族、大学本科学历、工作单位:新疆阜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方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