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艳
四川南充市嘉陵区安平中学
摘要:贯彻初中数学新课标,教师要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设计一个处于核心地位的目标。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设计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每一个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深探细究,切实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标;教学质量
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启动,给我们基层教师带来了很多新的东西。初中数学教学不仅仅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教学目标来看,每节课都要设计一个最为重要的、关键的、处于核心地位的目标。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设计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每一个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深探细究,切实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初中数学新课标强调:教法、学法的有机整合。教学设计的难点在于教师把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为适合学生探究的认知形态的知识。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个性化特点,教学资料具有普遍性要求。教师必须在一节课中把二者较好地结合起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质疑反思的培养,透过现状调查,可以发现我们目前的数学教学中缺乏有目的、有意识,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质疑和反思。教师要有目的设计、训练。
初中数学新课标要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很多教师都会说要因材施教。可实际教学中,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就应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潜力都不一样,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忙他们向更高层次迈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提高思考能力。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到达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困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在家做,对于书上个别难度大的题可以不做就不要做。事实上,我们能够把书上的题学会贯通,就已经很不错了。
作为新时期的初中数学教师,不仅仅要上好每一堂课,还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的结果进行反复研究。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对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不仅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理解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以代数为例:从逻辑的角度看,代数的概念包含它的定义、表示方法、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分类、函等;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是“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总之,在上好一堂的同时,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进行相应的教学反思能够不断提高业务潜力和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务必思考。”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每一位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
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潜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用心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潜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到达真正的学!所以,此刻教师主角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取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一齐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有位教育家曾说:“教师讲了什么并非不重要,但更重要千万倍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学生的思路就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产生,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用心有效的思维,从而持续课堂张力。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思考,教学资料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靠,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潜力和新方法的构成。有时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自以为讲清楚了,学生受到了必须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初中数学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潜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学生有会学的,有不会学的,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能够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成绩越拔尖,潜力越提高,构成了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能赶上去;否则成绩就会越来越差,思想上产生一种厌恶,害怕,对自我怀疑,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甚至拒绝学习。
当前,大多数初中生数学学习方法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存在问题较多,主要表此刻:学习懒散、不肯动脑、不订计划、忽视预习、坐等上课、寄期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依靠性较强、缺乏学习的用心性和主动性、不会听课、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教师讲的听得懂、例题看得懂、就是书上的作业做不会、不懂不问,一知半解、不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等等。
面对这些情况,教师需多花时间了解学生具体状况、学习状态,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很多老师重视“小组合作学习”,这也是新课标理念下的一项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存在着误区:小组合作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合作人员搭配不合理、职责扩散、学生社交技能欠缺、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深层次的交流、合作效率低下、教师课前对合作学习的目的和时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合作时间给予不足、表面上的“假热闹”、评价体系没有跟上、合作学习结果变为:重个体评价轻小组评价、重学习成果评价轻合作意识、合作方法、合作技能的评价等。
教师对习题、试卷评讲不能停留于指出不足、改正错误及讲解方法,而应当着眼于数学潜力的培养。抓“通病”与典型错误,抓“通法”与典型思路,加深学生对思想方法的认识,使其领悟思想方法实质,不断提高解题潜力和纠错、防错潜力。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没有反思,专业水平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的学识和身心修养,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潜力才能与时俱进,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