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有琴
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第十八小学校 037006
摘要:小学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性课程,在小学整体课程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作为小学低年级阶段的课堂识字课是步入小学适应过渡期的小学时所要掌握的基本语文技能,基础识字课对于小学生学习语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力。而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小学低年级语文的识字教学正是根据小学新课标的要求进行突破创新的教学方式,深得小学教师推崇。
摘要:思维导图、课堂识字、教学应用
思维导图最早是用于西方启蒙教育中的一种教辅工具,其运用原理是通过简单的图形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教学工具。将思维导图运用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课程中,正是利用图片和文字结合的方式,将字体结构和字形特征利用导图的形式进行显著标记,绘画出识字要领步骤,表现出逻辑关联关系的知识内容。通过思维导图的模式将生僻的汉字简洁直观地教学,可以使处于低年级阶段的小学生在脑海中对汉字形义形成一定的框架体系,从而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目前,思维导图在我国小学、中学阶段各个学科中都得以运用,也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语文学科中的运用,帮助小学生很清晰地建立起语文思维体系。对于刚入学的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小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正是他们对汉字刚开始接触的过渡期,也是打下语文基本功最重要的时期,部分教师在语文识字的课堂中并没有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学习初步识字的框架,只是根据教材中的识字课程内容在课堂上按照步骤传递,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其实这种片面的机械教学方式早已不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标准,利用创意的教辅工具,优化教学设计才是适应教学发展需求的正确理念。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形象思维正是占据他们主导地位的发展阶段,加入思维导图的画图,可以丰富大脑处理图画信息的能力,识字教学效果增强。对此,小学语文课堂要重视思维导图在识字课堂中的运用。
二、提升思维导图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运用的策略分析
1、利用思维导图开展分类识字法
所谓分类识字法对于以往课堂常规的识字法存在很大的差异,分类识字法遵循的是把所有的生僻字归类为一个整体体系,而不是分开独自一个个去记忆,其中,在分类识字法下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把这些生僻字的特征和字形都过图片模式进行标识,让学生根据字体结构特征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汉字的结构特征进行总结,教师依据学生的总结要素,对这些生僻字进行总结分类,最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标注和整理。比如,在小学一年级教材中,有许多生僻字:自、里、果、鱼、画、鹅、兔,以上几个字形结构有相似处,如“里、果”,也有组成部分复杂,如“鹅、兔”,如果生搬硬套按照形状去记忆,对于小学生来说学起来很吃力,对于这种结构相似或者复杂的生僻字,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主动去参与识字的课程中,利用思维导图将以上字形的结构进行分解,并结合相应的图片对结构特征进行归类,引导学生对分类对特征进行总结,并根据自己总结对特点去认识这些生僻字。这种分类识字法对于生僻字教学有好大对实用效果,使学生在初级阶段就可以掌握到有效对识字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
2、运用思维导图拓展词语词汇量
小学低年级识字课程除了要分类掌握到生僻字的学习方法外,还需要把词语词汇对拓展作为语文教学任务。对于词语词汇的拓展方法最有效也是利用思维导图的模式来进行教学任务,运用图片将丰富拓展的词汇用形式变换一下,让学生自己去对比更换后的字形特征。最常用的词语拓展就是将容易混淆的几个字放在一起做对比学习,比如易混淆的“天、大、犬”三个字进行对比,教师现将三个字的字形用思维导图设置好相对应的图片提示,并且把每个字的意义用图片来圈点出来,再让学生通过图片来对比三个字形,在比较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去记忆词语的含义,从而巩固学生的分辨字形得要领。其实在对比字形的阶段,也是学生对生僻字练习组词对一个阶段。换个偏旁部首,或者少一撇一捺,就会组成一个新词语,这不单单是一个组词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拓展新词汇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通过思维导图的模式进行,可以让拓展的过程更加清晰简易,让小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词语积累。另一方面,思维导图的运用也为语文教师建立优质高效的教学课堂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结束语
综上所分析,思维导图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帮助学生识字、教师授课发挥了相当实用的教学价值,直观简单的思维导图可以在识字过程中帮助小学生建立汉字体系架构,辅助教师开展灵活教学,简化繁琐单一的教学过程为有效多样化的教学课堂,帮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梳理、巩固汉字结构特征,是低年级学生有效的学习工具。
参考文献:
[1]崔红萍、白树学.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识字教学中的应用[J]. 课程教育研究,2020(17).
[2]白小容. 变枯燥为有趣—浅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J]. 学周刊,2016(24):221—222
[3]张鹏生.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M]. 现代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