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云
广西省柳州市潭中路第二小学 545001
随着城区课改的深入,参与式教学逐渐被一线教师接受。通过观摩、交流等教研活动,让我对参与式教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参与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实践的新型范式。它是以学生的分组活动为主,通过学习者积极地参与、探讨,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中心舞台,把课堂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真正的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可以说,在这种教学范式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才能实现真正的“学习”,从而使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所教的内容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呢,以下是我从平时学习实践中归纳出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联系生活,让情境生活化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语文学习的最佳情境就是生活,把语文学习放到生活实际中去,通过具体实践锻炼,促成语文学习的生活化,这不仅是大语文格局构建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本质的体现,需要勉力为之。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景连接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宝藏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获得全新的认识,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如三年级下册练习3口语交际《学会商量》,教师可以巧妙地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交际情境,设置出几种场景帮助学生联系自身,有效地调动他们内在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真正从生活实际、从身边小事出发,让学生体验到学会商量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很自然地产生求知的欲望:遇到这些常见的问题我该怎么解决?由此激发探究实践的愿望。这种感觉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带着自己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走入交际情境,去作进一步体验。
二、借助教具,创设形象情境
“百闻不如一见”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教具、实物的演示可以将被认识的对象直观、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比复杂、抽象、反复的语言描述要省事、省心百倍。因此,语文教师也应当重视对教具、实物的演示和运用,这样不但省时、省力,而且学生学起来也轻松。如在教学《石榴》时,我们可以事先准备好了一些石榴,让学生边观察边听教师讲解。读到“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时,学生如果没见过石榴,是无法明白的,有了实物的帮助,可以让学生直观理解作者比喻的精妙。可见,借助生活中的实物来作成一个简易有效的语文教具,可以大大降低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运用电教,再现直观情境
现代电教手段打破时空限制,对创设一定的情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播放课件、放录像,把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以美好和谐的音响,化抽象的文字为可观的图像,以直观的形象促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以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心灵的感知、情感的共鸣,创造出最佳的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感受中接受知识,从而达到对课文的深层理解与感悟,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我在教五下《梦圆飞天》时,备课之初,我认为学生阅读如此激情的文章是比较兴奋的,但学生首先感兴趣的是不是文本,而是文本所描绘的事情——“神五”飞天!为了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我并没有在课堂中充斥大量的媒体信息,因为如此一来,本应亲密接触的文本便被搁置一边。因此我首先通过阅读,感悟,渐渐在学生的心里形成“千年梦想,今朝成真”的喜悦和自豪!之后播放我精心挑选的 “神五飞天”短片,让学生走近这一历史事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于是,在课堂上琅琅的书声中,学生与文本较为顺利地完成了亲密接触。
四、角色扮演,模仿体会情境
在教学中,通过对某个社会情景中的角色扮演,并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给学生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不仅能做到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这种角色的改变缩短了师生间距离,改变了学生心态,活跃了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在教学中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二年级下册《沉香救母》,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民间神话故事,本文是故事的第一部分。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看动画片《宝莲灯》,因此对故事情节很熟悉,在课上不必再多加讲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我认为应当以抓关键词语来帮助学生从表及里地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悟沉香为了解救母亲而不怕困难,刻苦习武的精神。在引导学生学习沉香拜师学艺这段时,可以抓住“寒冬腊月、盛夏酷暑、起早贪黑、腰酸背疼”等词语,再出示填空展开说话训练:寒冬腊月,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吹着,在一片冰天雪地中,沉香 ;盛夏酷暑,烈日当空,把大地都要烤焦了,沉香 ;清晨,天刚蒙蒙亮,沉香 ;晚上,在皎洁的月光下,沉香 。最后,再采访沉香:天寒地冻,沉香,难道你不怕冷吗?烈日炎炎,沉香,难道你不怕热吗?这么晚了,你还在习武练功,沉香,你难道不累吗?通过说话和采访,让学生想象沉香练武的情景,从而将语言转化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感悟想象能力。再通过朗读体会沉香为了解救母亲,不怕吃苦、顽强学艺的可贵品格。
五、围绕主题,设置问题情境
“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创设问题情境,要尽力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脑子主动转动起来,促进观察力,思维力,表达力的发展。在语文课上出现频率最多的质疑,就是对课题的质疑。如在六上《大自然的文字》教学中,我们可这样问学生:同学们,你们一看见这个题目都想知道什么呀?从而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也可以根据课文重难点或重点词句提出问题,直接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学习情况,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矛盾的问题,能在原有的认识上加深理解。不管从什么角度质疑,都应该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但是,设置问题情境,为了防止学生盲目大量地质疑,教师就要深入文本,与文本内容对话,通过文本与作者对话,选择从哪个角度让学生质疑,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预想一下学生会怎样质疑,会不会出现“人云亦云”、不切主题的情况等,制定出引导他们提出合理问题的方案。这样,不但渗透给学生一些质疑方法,还能使教学顺利有序地进行。
总之,作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语文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情感、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听其师,信其道”,参与其中,乐在其中,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