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智慧课堂阅读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6期   作者:刘红敏
[导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教师也逐渐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

        刘红敏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 100089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教师也逐渐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不断的摸索、研究新的教学方法。语文一直是小学的必修课,也是学生学习主要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进行课程改革以来,学校一直致力于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在课文阅读方面得到提高,教师需要基于核心素养教学来采取更加有效的智慧课堂教学策略。本文就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智慧课堂阅读教学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智慧课堂
        引言
        阅读素养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技术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发展需求,并创新教学方法。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学生可以从阅读书籍中来获得知识。每名小学生都应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进行阅读。但是,在过去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把阅读变成了学生的硬性作业,这就失去了阅读的意义。新课程改革后,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开阔视野、拓宽思路,间接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把读书当成一种爱好,养成甸大读书的好习惯。
        2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智慧课堂阅读教学策略
        2.1合理选择教学情境
        通过绘画或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适当地创设动画等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这一教学目标和对核心素养教学的要求,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举例来向学生展示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场景,以使学生明晰文章的主要内涵与核心论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也有助于使教师更加有效地管理智慧课堂。
        2.2善于引导,让学生自主构建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采用“泛读+笔记”的组合模式,改变粗放型的泛读现状,引导学生进行深度自主泛读。良好的笔记能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知识体系,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引导学生进行泛读时,教师不能简单地为学生提供书单或定期收几篇读后感进行评改,相较于结果性评价,泛读应更注重过程性评价。此时,教师可借助“记笔记”这一传统学习方法,让学生把泛读做到读深读精。教师可以精选某一本书,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全班共读一本书,同时要求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读书笔记,笔记的内容也要相对开放,可以是对书中重要章节的概括,可以是对某一精美段落的仿写,可以是对书中某一段故事的读后感,也可以是某一章节的思维导图等,只要是对自己有启发性的观点都可以记录在笔记上。在规定的时段内,教师至少要进行前期、中期和尾期三次过程性阅读评价,然后让学生展示笔记成果,互相交换彼此的笔记,交流阅读体验,让学生真正走进泛读。
        2.3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
        许多小学教科书中的文章不仅具有语言的美,还具有艺术的美、图形的美,其深厚的艺术概念取决于读者对语言和写作的理解和经验。因此可以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充满情感,而丰富情感的积累需要特定的情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可用于创设情境并帮助学生树立审美观念,丰富其审美体验。由于多媒体将文本、图像和声音结合为一体,因此,可以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出许多抽象的美术和概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功能构建教学环境,帮助学生体验语言的独特魅力,赏析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合理评估学生对文字材料的感知并体验文字所表达的情感,从而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审美感知。

考虑到部分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缺乏对细节的想象力,这使得其对图像存在误解而难以把握艺术概念。此时,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图像,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使文本更易于学生阅读。因此,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语言,从而使学生顺利地树立艺术观念并享受艺术美感,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4从精神主题出发,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效果
        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情感变化,真正实现学生精神层面的升华。开展实践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织讨论、个人演讲等方式,提高学生自主语言表达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能推动学生将阅读体验融人到个人精神层面,丰富个人情感世界,完善道德价值观的认知,真正体现出阅读的德育教学价值。比如,教师教授《桥》这一课时,可以通过课文中的悬念,将学生置于整个故事的叙述过程中,增强学生对其中人物形象的感知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将个人情感融人到文字阅读中,体现出余韵悠长的阅读效果。课文中描绘到,洪水冲走了老党员和他的儿子,老党员面对洪水不畏险情,以身作则的意识唤醒户濡弱的儿子,体现出父亲在危难关头的献身精神,最后老妇人祭奠他的丈夫和他的儿子这个结尾给学生带来较强的情感震撼,升华了整篇文章的精神层次。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精神共鸣点,增强学生分析人物光辉形象的准确性,并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身边的榜样党员,让学生在故事分享中进一步构建现实生活中的高尚品质,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实践和应用平台,体现以课文为依托,增强学生道德品质的教学效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牢牢把握学生在文字提炼中的精神主题,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和实践运用的价值,通过将阅读故事建立在生活情境的教学模式上,提高学生的道德价值体系。
        2.5借鉴PISA价值阅读素养观,促进阅读能力持续发展
        PISA测试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主持的国际学生学习评价研究。自2000年起,PISA每三年举行一次,PISA测试包括科学素养、阅读素养和数学素养三个方面。纵观历次PISA阅读测试,PISA对阅读素养内涵的界定在于持续发展,PISA价值阅读素养观强调:阅读素养作为一种基本技能,是一个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概念。教师可研究并学习借鉴PISA价值阅读素养观,并将其移植于语文学科,回归阅读本体,回归生活本体,兼顾时效性与实效性,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持续发展。
        2.6家校共读
        阅读教学要回归学生本体,学生的阅读素养还需要学校、家庭共同培养,学校和家庭要共同努力,并构建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泥土、阳光和水源”,让学生沁润其中,开出芬芳的阅读之花。家长的阅读表现可以影响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态度。家长可以通过图书馆借阅、班级流动图书角等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同时,也可通过身体力行来引导学生进行家庭阅读,给予学生精神上的激励。有能力的家长可以鼓励孩子与自己交流读书心得,以及相关文化和社会问题,从而帮助孩子提高阅读素养。
        结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而智慧课堂的教学原则是将教学内容生动化、可视化,这将使语文教学更具趣味性。因此,教师应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智慧教学课堂开展体验式教学,并合理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提高小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加积极地融入课堂,最终达到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林爱珠.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智慧课堂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12):24—26.
        [2]王彩霞.“人工智能+”的小学语文智慧课堂创设方法[J].才智,2019(21):46.
        [3]张玉梅.基于“人工智能+”的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教学方法初探[J].才智,2019(5):46—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