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6期   作者:占瑞琪
[导读]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崇高道德传统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以德育教育为孩子启蒙重点方向的优良传统。
        占瑞琪
        南昌市雷式小学  330000
        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崇高道德传统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以德育教育为孩子启蒙重点方向的优良传统。从前的德育培养,其形式主要是以给孩子们讲述民间故事为主,其中最为著名的故事集《二十四孝》,至今仍然被许多语文老师及家长当做少儿德育的启蒙读物。在近数十年的学校教育发展历程中,片面追求智育的应试教学已然在历史面前暴露出了种种弊端,将德育教学与智育培养理念相结合,围绕核心素养理论开展多元化教学是时下相对更为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对此,新课改教学理论架构所提出的对学生进行全面素养培养的教育理念,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重新把握准教育方向、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的开展多元化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文章分析了现今小学阶段语文老师在文化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指出把德育教育带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意义,以期能够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传播效果,使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从而促进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有效渗透
        
        目前我国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以基本行为规范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其目的就是要教导学生成为一个勤劳、善良、正直、高尚的人,即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精神[1]。针对义务教育基础学年阶段的小学学生开展的德育教育工作受学生年龄阶段的限制,呈现出了生活化、细节化、趣味化和实践化的特点,即围绕实际生活学习经验展开的具有一定趣味性和寓言性的、从细节着手进行渗透的教学方法。因而,在日常语文课堂中加入道德教育的内容,利用语文课文中蕴含着的思想价值观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语文课堂是传播德育教育的最佳渠道
        小学阶段是基础知识培育的初级阶段,由于学生在这个时期尚未形成固定的生活价值观,对于真假、美丑、善恶的边缘界限模糊不清,其思想的可塑性非常强,所以,在此时将德育教育的元素融入到学生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之中,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又得到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和熏陶,是提高小学生德育水平,帮助学生尽早树立正确“三观”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2]。众所周知,小学语文课文每一篇都是经过教育专家组认真挑选出来的,其结构形式通俗易懂,思想内容积极向上,情感表达浓烈丰富,是进行德育传播的最佳渠道,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课堂上,完全可以利用语文课文本身作为德育教育的素材,深入挖掘课文本身(中)所蕴含着的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巧妙利用文字的感染力来烘托课文的主题思想,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和精神素养双面培育的教育目的。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以教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标准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课堂教材文本内容在文字质量、文学价值、意识形态等维度均为优选之作,是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当善于借助运用的优秀教学媒介[3]。教师可以通过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对于课文所蕴含着的思想品德元素进行充分挖掘,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汲取其中的道德精华,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在进行课文《挑山工》一课的讲解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认真思索作者与挑山工的对话内容所蕴含的潜在意义,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文章中以挑山工为载体呈现出的坚韧踏实的高贵品格,进而通过阐述“只要认准目标,不懈努力就能达到人生高峰”的道理来激发学生发奋读书的决心。又如:在进行《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旧社会贫困生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记录短片,使学生通过直观的视觉效果来对比旧社会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巨大差异,明白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使学生深刻体悟到课文所要表达的《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情怀。
(二)以日常作文为思想教育的载体
        我国传统的德育教育自古以来都是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为主 [4]。

而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教师可以选择社会常见的生活矛盾为媒介,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生活并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提问的习惯,并以探讨研究和论述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团队探讨、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思想品德观念。针对此类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后为学生布置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如在家里帮助父母做家务、写一篇关于做家务的心得体会等,从而使学生通过身体力行来体会父母的辛苦,感受到父母对家庭的付出,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感恩情怀的养成,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劳动能力,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基础,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另外,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同样处处具备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例如:利用班会及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比如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劳动节、重阳节等等,将品德教育工作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布置相应的语文作文题目等手段使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来感悟人生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之情。
        再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家庭作业中要求要求学生观看《小英雄雨来》的电影,并写一篇读后感。让学生通过对电影内容的描述,细细品味其中所要表达的英雄主义以及爱国主义情怀,并借此激励学生勇挑重任,敢于担当的责任心,和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品质。
(三)以课外阅读为思想教育的工具
        课外阅读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环节[5]。近些年来,学生的语文考试试卷中对于课外阅读的考核内容比重逐渐提升,可见教委对于学生语文的课外阅读也是非常重视的,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完成教学内容之外,为学生挑选一些合适的课外读物,既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够使其拓展视野,通过阅读别人的故事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验。比如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白雪公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等一些美丽的童话,来让学生体会什么是真、善、美。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外名人故事》等人物传记类书籍,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斗志。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些绘画、书法、雕塑、陶艺、摄影方面的书籍,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
(四)以实践活动为思想教育的辅助
        教育的本意就是指教书育人[6]。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除了在课堂完成教学内容以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即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去。
        比如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合唱演出、新年联欢会、体育运动会等集体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活动,体会到集体的力量,以便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为将来能够充分融入社会,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还可以在校内组织每周值日生竞赛,在校外组织学生到社区、孤儿院、养老院等单位做义工,使学生能够从劳动实践中真正体会到语文课文上所描述的劳动和助人的乐趣所在,进而培养学生勤劳俭朴、乐善好施的美好品格。
结语:
        综上所述,德育培养是所有文化教育的前提,是培养高素养综合人才的必须手段。应新课改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入德育培养的元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三观”,还能够借此形成良好的班风,使学生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行为中互相帮助、互相影响、共同进步。结合当下先进的教学管理架构和科学的核心素养教育理论,教师可以在准确把握学生年龄段特征和实际生活实践元素的前提下,将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从细节处渗透乳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并进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相关价值观念和科学的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俞佳玮.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才智,2020,01:2.
[2]杨进寿.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策略[J].才智,2020,05:1.
[3]吴楠楠.立德树人,成人成才——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华夏教师,2020,02:65-66.
[4]侯桂香.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6:248.
[5]苗春凤.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6:278.
[6]陈梅芳.浅析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J].花炮科技与市场,2020,03:2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