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元松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那坡县德隆乡初级中学
摘要:有了小学阶段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思维成长会更上一层楼。但在刚接触物理这门课时,抽象又细碎的知识点让他们感觉困难重重。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一部分,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目前农村学校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然后总结了几点教学对策。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引言: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今天,初中物理的教学方法与理念也应该得到革新。教师应该认识到实验教学的作用,把实验教学真正作为物理教学的一部分,用生动鲜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待改进之处
(一)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在教学中所占比重不高
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不全面,导致学生很少有直接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1]。大部分教师仍然没有给实验教学分配足够的时间,教学以讲解概念定理和解题方法为主,教材上的实验基本上都是由教师演示一遍,实际上学生很难细致观察实验现象,对于实验结果也抱有疑问。一些抽象的知识点本来通过实验演示能够更好地被学生所理解,而学生没有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导致教学效果大大下降。
(二)开展实验教学的器材难以满足要求
实验器材是开展实验教学的基础,器材不足或者不符合实验要求,会导致实验结果不清晰、不准确。目前仍有不少农村学校没有给学生提供完善的实验条件,有的学校虽然设置了实验室,但因缺少实验员,日常教学中很少启用,学生也很少有机会进入实验室动手操作实验。有的学校则是实验器材老化滞后,没有根据教学活动的进展不断更新,在使用时容易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或出现较大偏差。上述因素会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实际效果,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很不利,值得教师和学校给予关注。
(三)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不少农村初中学生都存在基础差、底子薄的问题,认知能力也相对较弱,在做物理实验时往往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顺利完成,否则很难观察到物理现象并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2]。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对实验引导并不重视,只是简单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后,就完全让学生自己动手,学生出现操作不规范或操作错误的现象比较常见,既没有观察到预期的实验现象,也打击了学生自信心。有的教师则是在一些关键环节代替学生做实验,本应该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现象的步骤却让教师“代劳”,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未提升,实验教学也难以取得相应的效果。
二、如何通过实验教学有效培养创新能力
(一)有趣的游戏构建活力实验课堂
初中物理实验内容和形式丰富,有不少实验都可以通过游戏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于认知能力偏弱的学生来说,形象、简单的游戏更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因此在设计实验教学时,教师不妨将其设计为游戏活动的形式,在游戏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创新水平。比如在《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这一节的教学中,通过实验了解如何让杠杆平衡。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个跷跷板,跷跷板的支点并不固定,随着支点的移动跷跷板两边施加的力也随之变化。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铅笔、橡皮和刻度尺自己制作一个简易的跷跷板,并提出问题“一个木棒长1米,如果想要用它翘动1千克的石头,那么在支点不同的情况下,施加的力会如何变化?”通过使用铅笔、橡皮和刻度尺模拟跷跷板,学生观察到当刻度尺在水平位置平衡时,重力大的物体离支点近,重力小的物体离支点远的现象。当两边橡皮的重量和对应木棒长度乘积相等时,这个简易的跷跷板就平衡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一边用自己制作的跷跷板演示,一边用题目中的条件计算,最终验证了支点不同时杠杆两边所施加力的变化规律。从而让学生更深地理解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及其在生活在的应用。
(二)在合作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的实验仅靠学生单人完成有时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对于一些实验现象不明显或者操作难度较大的实验,多人合作实验的效果更好[3]。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合作实验的开展,通过合作的方式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能够大大提高实验的效率和正确率。比如在《压强》的教学中,学生自己单人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对比不够明显,学生也难以理解压强不同会对物体产生何种影响,因此教师不妨将其设计为合作实验,小组成员通过实验结果的对比来更加深入地理解压强这一概念。常见的实验方法就是小组成员准备一个装有沙子的盆子,每个小组成员用瓶子装上不同重量的水,然后将其竖着放在海绵片上,观察海绵下陷的深度。瓶底面积相同的情况下,装有更多的水的瓶子会使海绵凹陷更多,以此来验证压强大小产生的影响。当然,教师也要注意到,如果小组成员的认知水平差异太大,很可能会因为观点不同引发冲突,对此,合理的分组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注意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
有很多物理知识、物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所体现,教师也要注意物理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用更加形象、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物理。比如在《了解电路》这一章的教学中,学生们每天都会接触电路,也知道电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但是他们都不知道电的由来,因此教师可以用“静电”来让学生对电产生更深入的认知。学生们想起干燥的春天和同学一起玩时经常会被“电到”,晚上脱衣服时也会有明显的静电。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塑料梳子、直尺、玻璃棒、丝绸等道具摩擦产生静电,将摩擦后的玻璃棒、梳子放在支架上并用验电器验证是否带电。观察到现象后教师可以继续讲解电的由来,这种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方式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他们会主动去探究有什么别的方式可以产生静电。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认识到实验教学对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作用,通过加强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开展合作实验以及构建游戏化的实验教学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实验教学的有利条件,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李严云. 例析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J]. 中学物理, 2020(6):28-30.
[2]陈玉琼.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 2020(36).
[3]殷建忠.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J]. 新一代:理论版, 2019, 000(016):P.12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