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意义与策略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6期   作者:李香枝
[导读] 数感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产生的感觉、体验以及体验数学的感情

        李香枝
        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沙溪中心小学 江西 上饶 334000
        摘要:数感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产生的感觉、体验以及体验数学的感情,从而对数学有一定的感知能力。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就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行,因为日常生活中往往蕴含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文章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意义与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所谓数感,即人对日常生活中的数与运算的一种敏锐的感知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进行观察及分析,能够在无意识中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数感能力,这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并能够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学习特点以及数学的空间形式。教师应充分掌握数学的教学特点,不断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及掌握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感培养的意义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数感能力极其重要。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数学眼光对生活进行表达,进而实现信息的交流,教师可以将实际生活与数量关系联系在一起,通过知识点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实践生活中的应用题,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问题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
        (一)重视教师自身数感认知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前提是教师自身必须拥有较为出色的数感认知以及理解能力。这才能够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影响为学生传授相应的数感知识,让学生拥有一定的数感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充实教师的数感认知水平,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研究,从而在教学中充分掌握基础数感知识的培养方式及合理的方法,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确保小学数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体验数感。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充分重视对于自身数感的认识及理解,通过研读相关著作来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培训来解除自己对于数感可能存在的误解。只有当教师拥有了正确而全面的数感认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教学及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数感的重要性,才能够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比较,优化数感体验
        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观察与分析,并将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应用到数学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观察及分析。例如;星期天学校将组织学生去春游,现在学校准备租车,中巴车每车能做20人,租金120元一辆,小汽车每车能坐4个人,租金28元一辆,全校共106位同学,请学生设计一种租车方案,计算出所用钱数,比较一下哪种租车方案最佳,并说说理由。结果种种租车方案出台,经过比较认为租5辆中巴车,2辆小气车最省租金。让学生在亲身活动经历和运用中感受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数的意义,把握了数的相对大小、多少的关系,不仅巩固了对书本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将知识运用到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内化了知识,学生的数感也得到了升华。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应用题等学习内容进行观察和分析,不断强化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与认识,让学生通过认真的观察与比较,了解数学中的大小多少以及倍数等各种数量关系。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强化学生对于数量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不断优化其数感体验。
        (三)在直观操作中培养数感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直观操作是小学生获取对事物感性认识的重要基础。动手实践既能满足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的心理特点,又可以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使学生对学习数学充满兴趣和热情。因此,数感的培养与发展,离不开直观操作。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先复习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及推导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剪刀和梯形纸分组动手操作,互相讨论。先后得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有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把一个梯形沿对角线剪成两个三角形;有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还有通过割补法把一个梯形拼成一个三角形。最后让学生合作讨论归纳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把数感培养落实到直观的操作活动中,可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学生既获取了知识,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数感,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数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学生的生活体验,将生活问题带入课堂,通过在课堂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告知学生数学的重要性。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让他们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师需要循序渐进,不要给学生太大压力,要一步一步地引导,让他们有更多的生活感受,体验生活的经历,从而让学生有创新的能力,发挥他们的最大潜力。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的思维可以更加活跃,提高他们的计算速度。
        参考文献
        [1]安丹诺.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导向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2]陈冬妮.小学数学建模课型教学的育人价值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