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趣味化教学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6期   作者:金鑫
[导读] 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一直是一个比较枯燥、学习起来有些困难的学科,

        金鑫
        黑龙江省明水县滨泉凤亭小学  151700
        摘要: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一直是一个比较枯燥、学习起来有些困难的学科,尤其是到了小学高年级,数学难度进一步加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也就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若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引入一些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现在兴起的趣味教学法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新方向。 基于此,本文将研究小学数学趣味游戏教学的有效做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趣味化;问题;实施路径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领域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小学数学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数学与小学阶段其他学科相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理论性,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所以,教师应善于优化教学方法,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进而爱上数学,学好数学。
        一、深入了解学生,科学选择合适的趣味游戏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采用趣味游戏教学法时游戏的参与者也是学生,因此教师所选择或者设计的游戏必须是学生喜欢的、符合学生的心理诉求以及认知水平的,否则就会导致学生连参与游戏的兴趣都没有,也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想采用游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时,首先就要深入了解学生,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目前比较喜爱的一些动画或是影视作品,在设计游戏时可以将其中的角色名称带入游戏题目之中,或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讲述整个游戏环节时采用学生喜爱的动画角色图片,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游戏开始之初就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小学的学制是六年制的,学生被分为低年级以及高年级两个部分,低年级的小学生认知水平较低,需要选择一些易于理解且环节简单的游戏,而高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比低年级的小学生高出很多,其理解能力以及对自控能力都较强,过于简单的游戏对其吸引力不大,因此需要选择一些难度有所提升的游戏,让学生感受到挑战,反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优化师生关系,加强师生良性互动
        学生对教师存在一种“敬而远之”的心理,低年级的小学生更是如此。由于小学的环境与幼儿园不同,在小学生眼里小学教师比幼儿园教师更严厉,所以,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学生都不愿主动在教师面前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此,教师要主动走近学生,主动放下“家长”姿态,并善于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相处,进而在优化师生关系的同时,加强师生的良性互动,从而助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例如,为了拉近与小学生的关系,让小学生熟悉自己,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提前几分钟到教室,看学生做游戏,与学生聊天,观察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教师一来,班里马上就安静了,学生都以为教师是来上课的。

这时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大家继续玩吧,老师是来和你们做朋友的!”慢慢地,学生也习惯了教师提前来教室的行为,也开始大胆地和教师聊天,聊一聊班上发生的趣事,聊一聊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甚至可以和学生一起做游戏,学习他们的游戏方式与游戏规则,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
        三、合理控制时间,将趣味游戏与课中练习相结合
        采用趣味游戏教学并不是要求教师必须整节课都采用游戏进行,那样不仅不会提高教学质量,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内容的开展,每节数学课都有其固定的教学任务,一个游戏很难包含全部的学习内容,这会导致教学效率降低,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并且有些知识需要教师先进行系统地讲解,学生才能有所掌握,根本无法直接开展游戏。此外,小学生生性贪玩好动,若教师不控制游戏时间,学生会集中注意力于游戏之中,对其中设计的知识会有所忽视,也会出现溜号走神的情况,会使整个教学氛围过于松散,加大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因此,教师要合理控制每个游戏的时间与数量,要让学生有意犹未尽之感,这样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融入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感知数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终将应用于生活。但对小学生来讲,他们普遍认为,数学知识离自己的生活比较远,不像语文一样简单易懂,进而容易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抵触情绪。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连接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场景,使学生通过生活场景回忆真实经历的同时,能够感知数学,从而拉近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从而不再抵触数学。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掌握1元=10角,1角=10分。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爱护人民币、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超市购物”的场景。教师可以把学生的书桌当作超市的货架,在上面摆放文具、书本、牛奶等日常生活用品,并贴上价钱标签,让小学生扮演超市售货员、收银员等,并提前为学生预设购物、结账、退货、找钱等场景。表演开始后,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坐在台下观看,提醒学生在观看表演的同时,注意检查在结账和找零时,学生的计算是否有误。这样的场景设置,既帮助学生认识了人民币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又帮助学生复习了加减法的有关知识,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用途。
        结论:综上所述,让小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是引导其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所以,作为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前提下,要创新教学策略,善于运用趣味教学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发挥个人魅力与数学魅力,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知数学和实践数学,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元婷.论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的质量提升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9(11):44.
        [2]闫会琴.浅议小学数学趣味教学中的“数学味”[J].学周刊,2013(17):135.
        [3]虞美萍.小学数学趣味教学与生活化教学的融合性分析[J].知识窗(教师版),2018(06):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