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同震
雷州市沈塘镇中心小学 广东省 雷州市 524200
摘要: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绝对C位”,但是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入,传统教学模式过于脱离实际、且机械化的特点,使其弊端日益凸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优势日益显著,并逐步成为教师教学的好帮手。由此可见,如果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和数学学科相融合,更能凸显数学的实用价值,自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而且采取这样的教学模式也能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复杂的应用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鉴于此,本文将结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深入分析生活化视角下应用题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策略;探究
一、引言
数学是一门以培养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基础的科目,而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懂得用数学思维去解决生活中看似抽象、难以应对的问题。在小学数学体系中,应用题可谓核心的教学部分,但同时也是教学的“老大难”。对大部分小学生而言,只要提到应用题就会“谈虎色变”,因为应用题太复杂、抽象,他们往往难以解决。因此,为了让学生消除对应用题的恐惧,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教师不妨用生活化教学策略点缀课堂,帮助学生理解看似抽象的应用题,使学生在应用题的世界中“笑傲江湖”。因此,本文将结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并从生活化视角对应用题教学展开具体的分析,同时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小学阶段的数学科目,本身并没有多少难度,即便应用题也并不复杂,但为什么还是难倒了一大片学生?这个问题值得教师深思。事实上,如果观察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表现,我们会发现,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解题思路,却很少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导致应用题难度系数成倍提升[1]。除此以外,在教学实际中,传统的教学理念并未发生彻底性和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依然采取“独裁主义”,并未从心底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极为匮乏,导致学生的真实想法无法及时传递给教师,而教师又总是站在自身的立场考虑问题,教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师生关系陷入冷点,自然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相关建议
(一)创设生活情境,提高解题能力
如果将数学世界比作是一片巨大的海洋,那么生活元素就是学生的“救生衣”和“氧气筒”。如果没有生活元素,学生很容易困在数学世界,不知道如何脱身。尤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既是教学的重点,同样也是教学的难点,历来让很多小学生深感头疼。如果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思路,就仿佛将学生扔在了数学这片海洋中,学生要么茫然不知所措,要么拼命挣扎,丝毫感受不到“游泳”(学习)的快乐[2]。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容易解决应用题,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将原本抽象的应用题融入到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从生活化的视角看待数学,认识数学,这样就能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究竟问的是什么,在解题时自然游刃有余。由此可见,教师应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真切领会数学和生活的辩证关系。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章《乘与除》时,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便为学生精心营造了生活化的情境,“同学们,植树造林不仅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循环,而且对我们人类也有很多好处。现在,咱们学校也推出了植树活动,可是在推出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现实问题,这可愁坏了活动负责人。
那,今天就让我们来帮帮活动负责人吧。”接着,教师为学生展示植树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和同桌以及前后桌的同学交流,试着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围绕图片提出了一些自己很感兴趣的问题,如“桃树树苗一共有几捆?每捆有多少棵?”(2)如果把这些树苗全部种上去,会长成多少棵小树?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提炼图片中的信息,探索解决的办法,想一想如何计算问题的答案。通过教师的层层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氛围里,很快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奥秘。
二、利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共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可谓一大难点,很多小学生由于不会审题,不理解题意,导致解题过程困难重重。比如,针对这样一道应用题,“一段路长20公里,小蓝用5个小时走完,后来小蓝骑车提前一个小时走完,问:小蓝骑车后,每小时前进多少公里?”有的孩子会用20除以5+1的和来计算,显然这个孩子并没有理解题目中“提前”的意思,才会导致解题思路错误。由此可见,只有理解题意,知道题目究竟问的是什么,学生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因此,针对应用题教学,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不妨引入一些小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心灵共鸣,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帮助学生更快的理解应用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3]。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7章《数据的整理和表示》时,教师应借助生活中的实例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教师特意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综艺节目入手,比如,《向往的生活》《吐槽大会》《乘风破浪的姐姐》《奔跑吧兄弟》《王牌对王牌》《极限挑战》等等,让学生试着调查一下班级学生的娱乐休闲倾向。由于教师选择的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进行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时,也会更加有积极性。在学生完成这个步骤以后,教师结合学生的数据设计了一些题目:(1)在班级中有多少人喜欢看《向往的生活》?(2)喜欢看《王牌对王牌》和《奔跑吧兄弟》的一共有多少学生?(3)喜欢看《吐槽大会》的学生有多少?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等等。通过这些应用题,能够帮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据提取与归纳意识。
三、设计生活问题,巩固学习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应用题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都能在社会生活中找到其原型。正如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充分说明了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既然应用题本和生活密切相关,如果教师能够将生活化元素融入应用题设计中,就能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探索数学世界,加强学生的数学概念,提高学生的应用题解题效果。此外,通过设计这些生活化的问题,也能使应用题教学和生活元素相融合,使小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章《加与减》时,为了激活学生的内驱力,教师不妨为学生设计一些更富童趣的生活问题,来强化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小军和小宝一块去买钢笔,小军买了7支,小宝买了9支,请问他们两个人一共买了多少支钢笔?通过设计这个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对生活场景的联想,从而降低理解的难度,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加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而言,应用题可谓一大难点,如果遵循守旧,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也将荡然无存,其解题能力难以提升。为了避免此类问题,教师不妨采取生活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生活化的视角审题,从生活化的角度解题。这样一来,学生将对应用题产生全新的认知,并切实理解其内涵。因此,教师务必立足生活化视角,同时结合学生的学情,让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审视应用题,创新教学形式,同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学习能力。鉴于此,本文从三个角度论述了应用题教学策略,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杨卓.探究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21(20):83-84.
[2]王莉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知识窗(教师版),2020(12):88.
[3]张琇成.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20(36):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