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时导学案的编制和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6期   作者: 张立波
[导读] 高中化学教学课时导学案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张立波
        肇源县第一中学
        【摘要】高中化学教学课时导学案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为学生高效利用课堂时间、学习效果最优化提供很好的媒介,是更加有效的督促学生课堂学习、杜绝课堂浪费有效方式。高中化学课时导学案的编制要符合高中化学学科素养模型认知与证据推理,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满足课堂的教学实际。下面就本校的教学实际来谈谈基于模型认知与证据推理的高中化学课时导学案的编制研究。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导学案        编制        研究
        高中化学课时导学案的编制要符合高中化学学科素养模型认知与证据推理。高中化学知识相对抽象,学习中的构建模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通过教材的研究,分析探讨高中化学思维模型:氧化还原反应双线桥模型、无机物研究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或含氧酸—盐模型、电化学中原电池和电解池模型、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三段式计算模型、化学平衡图形分析模型等。根据模型设计课时导学案基本框架:预习新知、学习主体、知识应用、习题变式。编制导学案中预习新知要把新知识按模型认知的过程去设计顺序,不能只依赖于教材或习题集的情况进行简单的罗列,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模型的构建和证据推理过程的落实。如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我们就大胆的对教材进行整合,按照无机物研究的思维模型,导学案以钠、铝、铁、铜的元素分类进行编制。从《钠及其化合物》物质研究为例,依次学习单质钠、氧化钠和过氧化钠、氢氧化钠(复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这样就可以便于帮助学生建立金属及其化合物研究模型,为学生自主学习研究铝、铁、铜等金属提供了思维形式。通过对比学生能更好的掌握铝及其化合物、铁及其化合物特殊性,更有利于把零散的知识形成网络。在课时导学案编制时强化细节。在钠单质的课时导学案中主体以钠的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位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与非金属反应、与水或酸反应、与盐溶液反应等)、来源和应用为主线建立金属单质研究的思维模型,为以后的金属性质学习打好基础同时形成能力。
        高中化学课时导学案的编制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高中生正处于16到18岁的年龄,正是对事物充满向往和憧憬的年华。他们既有学习新事物新形态的时期,又是有了独立判断和怀疑的时候,学生的学习规律有学习第一遍就学对在大脑中种植真理、象新学一样进行阶段性复习在大脑中铲除错误、先易后难逐步启动、每天从易处入手。我们在设计课时导学案时需要注意,一定要有量的限制,不能过多;一定要从易处着手,搭梯子设台阶,逐步上升突破难点。

如《氧化还原反应》导学案,要从化合价的角度着手分析,让学生熟练双线桥分析的模型后,再去理解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判断,上升到微观的粒子数目和电子转移数目计算。
        高中化学课时导学案的编制一定满足课堂的教学实际。课堂是教学的住阵地,我们要用好课堂时间,导学案的使用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强化课堂的高效性。导学案的编制一定不能一概而论,要具有针对性、指导性。不同的班级导学案的编制设计是不同的,我们应用的目的是帮助孩子理解知识同时学会建模,也要帮助孩子解决实际的知识应用问题。学生学习分成四个层次:能听懂、能做题、做对题、做好题。课时导学案设计编制时一定要注重这几个层次搭设。如《发展中的化学电源》的课时导学案设计,普通学生要以生活中电源:干电池、铅蓄电池、镍镉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为基础,从总反应式出发,利用守恒关系逐步书写电极反应式,学生构建正极反应式与负极反应式的和为总反应离子方程式模型;学优生要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寻找反应物,判断产物,计算得失电子数,用介质分子配平,学生落实氧化还原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模型。
        从学生学的角度去设计相关逻辑模型。高中化学中常用到气体制备、净化、收集、尾气处理的实验。多数教师和学生学习中都是先学习原理,然后介绍装置,最后再领学生找出几点注意事项来记忆。这样学生在处理具体问题是感觉无从下手。我们设计研究气体实验室制法时首先介绍整体思路,由气体制备——气体除杂——气体收集——气体处理的逻辑模型。如学习氯气时,首先阅读科学史话内容,获取信息完成氯气制备化学方程式,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条件分析选用固液加热制气体装置,再从原理中分析所制氯气中混有氯化氢和水蒸气杂质,所以应选用饱和食盐水和浓硫酸洗气瓶除杂,收集时考虑氯气的比重,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最后尾气处理应用吸收法即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这样整套装置便自然呈现在学生面前。水溶液中离子平衡图象分析,学生不易上手,我们可以从弱电解质溶液、弱电解质和盐的一比一溶液、中性溶液、正盐或酸式盐溶液分别建立离子模型。这样学生就能从图像中找到对应的点进行分析。
        【结束语】
        课时导学案帮助学生建立了思维模型,学生通过模型的掌握,在应用模型到实际应用中去,通过应用习题的训练,达到模型熟练化,最终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我校近一年的积累和课堂检验,基于模型认知和证据推理的课时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也是教师课堂授课的突出手段。
        【参考文献】
        [1]黎容武.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学案的设计与应用案例研究[J]. 东西南北:教育, 2020(1):0352-0352.
        [2]张佳. 浅谈高中化学导学案的编写和运用[J]. 文存阅刊, 2019, 000(004):1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