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剑锋
梅州市曾宪梓中学
摘要: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取得了怎样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是否引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多挖掘身边的历史素材,是打造有效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
关键字:有效课堂 挖掘身边历史 有效途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因此,历史课堂不能沦为死记硬背、知识灌输的场所,不能让学生通过历史课厌恶历史,笔者做过问卷调查,不少学生都提到不喜欢历史是因为历史有太多死记硬背的内容。笔者认为,多挖掘身边的历史素材,是打造有效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下面结合我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如何通过挖掘身边的历史素材,打造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挖掘身边的历史,打造简单有效,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课堂
高一学生还相对缺乏历史知识和思维沉淀,文言水平也有限,如果在古代史的教学中,教师引用难懂的古文来创设情境问题,反而会增加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创设符合心理特征和认识发展水平的问题情境,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笔者在讲授宗法制的内容和影响时,挖掘身边的素材,让学生对遥远的历史有直观的感受。
教学片段一:(讲授宗法制的内容与影响)
我给学生展示本地著名楼盘和客家围龙屋两幅图片(图片略)
提问:住进这两个社区的首要条件有何不同?
学生:(学生七嘴八舌说开了)说得比较多的:梅江碧桂园——钱;客家围龙屋——同姓、身份。
提问:这说明围龙屋注重什么,受什么的影响?
学生:注重宗族观念,注重血缘,受宗法制的影响。
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作一定的补充,学生理解宗法制就容易多了。
因此,要善于挖掘身边的历史,当遥远的历史与身边的历史和现实发生碰撞时,再遥远的史实也变得鲜活,用鲜活的史实不断撞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容易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二、挖掘身边的历史,打造化繁为简、深入浅出解读核心概念的课堂
概念教学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历史概念解读不明,会造成学生认知能力的缺失。历史概念不能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讲述一个历史概念或学习一个历史概念,都需要将历史概念活化,在教学中可以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多挖掘身边的素材,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处理历史概念,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片段二:(新经济)
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客天下楼盘的广告语大赛,通过这个广告语大赛领悟新经济概念。
先让学生根据广告语创作要求进行即兴创作,锻炼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同时,给学生解释,广州一位作者以“家在山湖间”的创作拿走3000元的奖金。
提问:大家根据客天下广告语大赛这个事件与课本关于对新经济的表述对照,能否理解新经济的含义?
通过两者的结合,再加上教师的阐述,学生很容易理解新经济这个概念。
因此,通过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历史素材和散发时代气息的现实素材,把历史概念活化,降低学生的理解障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
三、挖掘身边的历史,打造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愉悦气氛的课堂
历史是多姿多彩、丰富生动的,但由于受种种条件和要求的限制,历史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往往把一些生动具体的历史现象和事件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概念化、结论式的术语。如果教师在授课时一味地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多挖掘身边的历史素材,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课堂充满愉悦的气氛,使“死”的历史变成“活”的历史课堂,
教学片段三(国共十年对峙)
展示一首诗:
马图绿茶满山岗,片片茶叶放清香,红军播下红茶种 ,播在山里栽心上。红军哥哥回来吧,敬您一杯马图茶。
提问:马图在哪里,你猜猜革命先辈中哪些重要领导人可能喝过马图茶?
教师讲述:朱德、陈毅、林彪、聂荣臻、罗荣桓等为新中国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五位元帅、三位大将、十五位将军都曾在这里传播星火、决战疆场,他们可能都品尝过马图茶,这跟梅城战役有关。
学生:发出惊叹之声。
这样的导入,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好奇心被调动起来,很多学生本以为那些革命先烈和他们领导的革命活动离我们很远,没想到革命先烈就在我们生活的家乡传播星火,决战疆场,离我们那么近。再穿插梅州儿女在八一南昌起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长征这些历史事件中的贡献。学生整堂课的学习都保持一种新鲜感,让课堂充满愉悦,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和理解了相关的知识。
四、挖掘身边的历史,打造不是知识灌输,而是合作与对话中生成知识的课堂
由于历史事实的过去性和不可再现的学科特征,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认知情况挖掘与知识联系紧密的身边历史素材来辅助教学,让学生借助熟悉的事件和生活经验来构建历史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之中的知识生成。
教学片段四:(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材料一:1929年10月,红四军根据中央指示从闽西中央苏区挺进梅州,在梅县、大埔、蕉岭、丰顺、平远留下了战斗的足迹,进行了著名的梅城战役。
红四军梅城战役从1929年10月中旬组织准备到战役结束的10月31日,时间近半个月之久,是土地革命时期一个重要的战役;共和国元帅朱德、陈毅、罗荣恒、聂荣臻、林彪,还有粟裕、谭政、罗瑞卿、肖克等将军都是梅城战役的重要领导人,有290多位红军官兵在战斗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古大存(五华县梅林镇)的一家人,从1925年至1931年的6年中,先后有14人参加了革命,有12个亲人先后为人民的解放事业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学生很容易概括出梅州儿女进行武装斗争,为巩固发展革命根据地作出了可歌可泣的牺牲。
材料二:1930年1月,成立了大埔县革命委员会。埔东、埔西、埔南、埔北先后建立了4个区苏维埃政府,30多个乡苏维埃。苏区人口17000多人,党员1200人,8个乡完成了分田任务,15000多人分田12000多亩 (当时全县24万人,耕地18万亩)。(打土豪,分田地)
学生也比较容易概括出为了巩固发展革命根据地,梅州儿女进行土地革命。
材料三:根据省委的指示,在梅县梅南水美星拱楼成立了东江工农红军总指挥部,古大存任总指挥。并在梅南水美星拱楼举办红军干部学校,在梅南顺里建立了兵工厂、被服厂,在九龙嶂下万和山建立了后方医院,并在梅南建立了交通站,为红四军的到来作好了各种准备。
引导学生概括出为了巩固发展革命根据地,梅州儿女进行建设,为革命提供经济基础。
提问:为了守住这个家,梅州儿女作了哪些努力?
学生: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提问:什么历史概念包含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学生: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提问: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时代,革命先烈要进行艰苦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缺一不可,大家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这个概念理解了吗?
学生:……
通过教学行动的转化,使知识变得更有趣、易理解,从而有利于打破灌输知识的课堂,使学生在合作和对话中生成知识,掌握知识。
总之,“有趣”课堂是“有效”课堂的基础,教师一定要摆脱机械识记、简单梳理的陋习,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打造有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2001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3]杨勇.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的方法和路径.课程·教材·教法,2014.3
[4]吴金炉.知识课堂透射生活之光.中学历更教学参考(西安),2014.1/2
[5]廖耀良.历史生活化:打造有生命力课堂的尝试与思考. 中学历更教学参考(西安),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