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波
北京市交通宣传教育中心,北京,100020
摘要:互联网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和表达方式,也全方位、深层次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关注互联网传播现象,分析和研究网络牢骚的产生原因、特点、存在的积极价值,思考并总结了应对网络牢骚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点。本文旨在为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工作、方法,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方面提供有益思路。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牢骚 ;牢骚效应
一、网络牢骚
牢骚的本质是人或群体在受到挫折时对社会现实表示不满的一种精神性宣泄。网络牢骚是一种以网络为载体的社会心理现象,是网民抑郁不平的情感在网络空间的“线上”表达,是不满情绪在网络中的“虚拟化”宣泄。网络牢骚产生有其必然性,社会转型期矛盾突出,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人们“抑郁不平”情绪的存在;社会快速发展进步,公民意识觉醒,自我表达诉求强烈;信息传播媒介尤其是网络渠道方式的拓展,舆论环境的宽松使得网民情绪找到发泄出口。
二、网络牢骚特点
一是网民素质上,文化素养水平偏低。截至 2020 年 12 月,中国网民总数达到 9.89 亿。其中,网民学历结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大学专科占比为9.3%、10.5%,高中、初中、小学及以下学历近8亿,占比为20.6%、40.3%、19.3%。如此庞大基数且学历水平并不高的网民,很容易淹没在片段的、零散的、甚至负面信息洪流中,大部分网民不具有解读媒介信息的正确视角,不能在庞杂的信息中甄别真伪,不能使用文明有力的语言表达理性声音,其对网络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以及思辨反应能力都面临挑战。
二是视角解读上,追逐关注负面信息。在匿名性、虚拟化的网络空间中,网民表现出对负面信息的追逐,更愿意关注“坏消息”,更愿意发表负面评论。根据对百度、搜狐等各大门户网站的新闻检索点击率排行榜的研究发现,负面信息似乎有磁力,吸引网民“选择性”先关注到,进而在微博、论坛、社区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通过网民自下而上的“发帖,灌水,加精,置顶”而将负面信息推上排行榜。著名市场调查公司尼尔森公司曾发布过一份亚太各国网民用户习惯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网民发表负面评论的意愿超过正面评论,约为62%。
三是表达语义上,呈现碎片化情绪化。语义附着在符号中,要表达完整的想法要有一定符号字数的保证。分析网民在新闻下方的评论发现,大多数网民发言的字数一般都比较少,更倾向于在表达一种态度、一种情绪。比较多发言内容中带有不满的、攻击的、不理智的、泛政治的、极端性的情绪,带有感叹词、感叹句、反诘、恶搞语气的情绪化内容引起其他网民“应”声“跟”帖数量多,具有重复度高、意义蔓延迅速,高度传染性,更容易被复制和再评论。中性或者包含积极角度、情绪的发言内容多被沉默、被攻击、被隐没,理智声音不容易引起共鸣。
三、网络牢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价值
一是关注网络牢骚,坐上民意直通车,有助走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上群众路线”。在中国,近十亿的互联网用户赋予了互联网强大的生命力及规模价值。网络开放性、匿名性、交互性、及时性使得海量、高速、多样的信息数据广泛传播,网民的想法在更短时间内碰撞、聚合,各类情绪通过网络快速集聚、蔓延。无论是网上还是网下,牢骚都包含百姓的“真心话”,反映群众思想上的痼结、工作中的烦恼、生活中的焦虑。所以,网络牢骚的呈现为掌握民心民意提供了广阔路径和渠道,为了解民怨民情打开了多角度窗口和镜鉴。思想政治工作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就必须和网民打成一片,只有深入到网群中研究网民“网言网语”,掌握网民牢骚中反映的思想状况和社会心理,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施行“点穴治疗”,更好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和引导群众。
二是关注网络牢骚,摸清舆情预警线,有助画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下网上“同心圆”。“民意通常是整个社会的普遍共识,民意通常以三种形态表现出来:潜舆论、显舆论、和行为舆论。潜舆论是指低水平的民意,表现为民众某种心理活动,这时民意处于一种社会情绪状态。” []网络牢骚是一种潜舆论,网络牢骚量的积累不一定带来舆论质变,但是网络牢骚可以影响、改变舆论态势。所以,为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动仗、舆论战,就要充分认识网民牢骚的潜舆论价值,加强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的研发和应用,利用网络的记忆功能,通过网痕分析群众的思想、情绪变化,对网民的牢骚发言进行汇集、分类、整合、筛选,形成对网络热点、动态、网民意见的实时统计报表。发挥“倾向性分析与统计”的功能,预测个人、群体、社会行为,在舆情预警临界之前,将苗头性问题向公共管理机构发出警示预报信息,最大程度的减少网络牢骚转化成社会破坏影响力的几率。
三是关注网络牢骚,善用牢骚排压阀,有助守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排解作社会不良情绪“责任田”。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约阐述过著名的“牢骚效应”,凡是公司中有对工作发牢骚的人,那家公司一定比没有这种人或有这种人而把牢骚埋在肚子里的公司要成功得多。从“使用与满足”传播理论的角度来看,发发牢骚提供了群众心中不满情绪的表达渠道,本身是对群众的一种满足,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排压阀。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牢骚者之所以发牢骚是因为牢骚者对人对事的关心还“在线”未“掉线”。所以,网络牢骚的存在对网络舆论的健康平衡生态、社会不良情绪的疏导、构建和谐理性社会有至关重要作用,网络牢骚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充分调动利用的积极因素。
四、应对网络牢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点
1.是“疏”不是“堵”,允许群众发牢骚。历史是教科书也是清醒剂,,延安时期的群众工作,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优良作风。毛泽东在处理1940年、1941年在延安发生的两次雷击事件时讲“允许群众发牢骚”[],也讲过“群众发牢骚、有意见,说明我们的工作和政策有毛病。不要一听到群众有议论,尤其是尖锐一点的议论,就去追查,就要立案,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软弱的表现,是神经衰弱的表现。”、“让人说话天不会塌下来,有话就说,有屁就放,是香是臭,让群众讨论嘛”的群众工作观点。
站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风口”上,面对网上群众发牢骚针对的问题多,发牢骚的情绪极端、提出的意见难落实,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勇于抢关夺隘,坚持开门听真话,不搞围追截堵工程,力求准确把握网上网下人民群众的心理心情心态,工作紧扣群众的一个思想疙瘩、一句牢骚话、一件烦心事,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在网上不失语、失位、失效,疏导、化解牢骚背后的各类社会难点、痛点问题,营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有爱的社会心态。
2.在“线上”更在“线下”,用力解决问题。群众有怨言怎么办?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调查研究、真情实意、解决问题。延安时期,毛主席就用这些办法化解了作家萧军在个人生活诉求、组织人事工作、文艺观点和对延安现象不满的牢骚,让萧军感到“中国共产党对待党外文化人是真心的,有诚意解决他们反映的问题,此后不再提离开延安到重庆的事情,留下后也确实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为后来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出了力气。”[]
小牢骚背后隐藏大问题。为“找准靶心”回应牢骚、“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坚持在网上“键对键”,还要真正走到群众中与群众“面对面”。一方面要牢牢树立“人民群众在哪里,思想政治教育就跟到哪里”的理念,加快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联网上线,开阔新视野、开辟新手段、开拓新阵地,探索做好网评员等渗透式、融合式教育方法,主动发声、正面引导,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工作、方法创新;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更要把精力投入到网下,“拖鞋下田”搞好调查研究,主动对接群众现实需求,“与群众一条心”,真正抓住群众发牢骚背后的所思所盼所需所急,社会各方协力解决牢骚、民意、舆论中的社会问题,最大范围凝聚共同奋斗的力量。
3.要“器”、要“术”、更要“道”,坚持一个真字。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毛主席的这句话提醒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扎实务本,取得实效,就要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去观察、分析问题,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研究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之器、术、道,坚持器良、术专、道正原则,坚持道亦多术、道必倚器,坚持器、术、道深度融合,久久为功,持续努力。
实事求是我们党的最大法宝和根本党性,真实才能孕育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无论我们处在哪个历史坐标上,无论我们面临什么样的教育和社会环境,与群众打交道都少不得一个“真”字。毛主席在党的七大上提出“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得就是不懂得,懂得一寸,就讲懂得一寸,不讲多了。”新时代习主席也强调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实打动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深刻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本质要求,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群众眼里有不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难处。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者处在多元价值选择时代,也有很多生活、工作中的难点、痛点、牢骚点,如何先行一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教育者先少发一些牢骚,教育者先形成正确观察社会、认识社会问题的知识、立场和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达到优秀成绩的时代考卷。
参考文献:
1.喻国明、刘夏阳:《中国民意调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278页
2.《一次实事求是的调查,让群众的骂声没有了、怨气消解了——从《固临调查》里能学到什么》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16/0504/c85037-28324555.html
3.《毛泽东如何化解萧军的牢骚》,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16/1102/c85037-28826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