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平
吉林省扶余市第三中学 131200
摘要:体育课是高中教育中的重要部分,也是能够让学生释放压力、放松身心、锻炼身体的主要课程,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积极影响。但目前许多高中体育课堂在教学方式、过程、成绩评价等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难以给学生带来正确、积极的健康引导。陶行知重视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其思想为高中体育课堂建设提供了指导。
关键字:教育思想;高中体育;教学结合
引言
高中体育是学生高中阶段必须学习的科目之一,无论是对学生健康体魄的形成还是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都具有着十分关键的意义。然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体育课堂中逐渐渗透,从学生的内心深处改变学生的观念和意识,让学生积极自觉的进行体育的训练,实现身体素质的提高。但是,就我校目前的体育教学而言,仍存在很多问题,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的灌输,导致学生对体育的意识和态度产生了偏差。因此,我校体育教师必须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认识,结合学生体育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自主体育的过程中身心健康成长。
1当前我国高中体育与健康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1.1重视度不足,缺乏必要的教学有效性
由于我国部分高中体育老师受到以往传统思想与观念的影响,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通过“自由活动”的形式来进行教学,甚至由于其重视度不足,出现“代班教学”的问题。虽然说自由活动的教学形式给了高中生极大的学习自由与选择权,同时也更符合高中生心理发育的阶段性特点,但是却无法完成课程教学活动所制定的课堂教学任务。如此一来,体育教师将无法针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有效教学,同时高中生也无法从课堂中得到应有的身体锻炼,从而严重阻碍了健康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
1.2健康教育理念得不到有效贯彻与落实
从高中体育与健康教育思想的融合发展过程来看,其目标实际上是要确保高中生的身心健康教育能够得到充分的落实,同时也要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使其与核心素养教育所提出的全新要求相契合。然而,综观我国所开展的高中体育与健康教育活动,很多的高中体育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并没有针对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内容进行深入学习,而是错误地将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思想视为两种不同形式、不相关联、不同意义的个体内容来进行基础教育活动。正因如此,体育学科作用无法得到真正发挥,与核心素养教育指导方针背道而驰。
2教育思想与高中体育教学的结合应用
2.1落实健康教育,实现教育科学化发展
在高中体育与健康教育思想的整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健康思想的培养与塑造才是其中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倘若高中体育老师仅仅只是注重体育课程的内容教学,而忽视健康教育思想的渗透与融入,那么即使培养出体育能力强的学生,也无法真正意义上满足核心素养教育所提出的相关要求。因此,高中体育老师应当全面加强健康教育理念在体育课程中的融合度,推动健康教育思想的稳定发展。如此,才能使高中生在身体与精神上都得到应有的提升与强化。
2.2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高校体育教学的对象是一群思维活跃、动作敏捷、知识丰富且富有创造力的青年人,他们充满活力,对各种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有着强烈的求知欲,面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
但是这部分青年群体涉世未深,其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成熟完善,在成长过程会受到家长、教师、同龄人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谈举止均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工作之初就要坚定自身的文化信仰和教学信念,以高度的责任心来面对学生。教师要积极参与培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及人文底蕴,因材施教,做好学生的榜样。体育教师由于多年的体育锻炼而具有健康的体魄,其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会带给学生积极向上的感染力,具有一定的表象感召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正视严寒酷暑等天气因素,不回避也不畏惧,严格遵循课堂的规章制度,并且能够做到与学生共同拿送器材,共同面对风雨。在考核过程中,教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和要求,并且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坚决抵制各种不良风气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影响,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形态产生积极作用。
2.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二者均在教学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育教育是师生互动教学的过程,然而现阶段,学生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在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不能与教师建立良好的沟通,也不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学任务。大多数院校的体育教学方式仍停留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进行模仿练习。这种教学方式的结果就是学生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对于体育运动专业技能的理解程度不够,课堂教学质量有待提高。针对这些现象,相关体育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在课程开始之初就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的教学任务。教师要对学生提出一定要求,制定任务完成的标准,并适当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要在有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带领学生进行相关活动练习,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阶段性学习后要及时总结,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沟通交谈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还可以指定学生作为领队,开展一些积极有趣的互动游戏,以此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2.4改善教学模式,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现阶段,教育相关部门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出了崭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满足学生学习体育的心理需要,更无法满足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要求。为此,教师要完善并创新教学模式,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自己掌握体育的主动权,并通过自觉进行体育运动实现身体的充分锻炼。同时,教师还要重视起学生兴趣的培养,通过小组合作或者举办体育活动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融洽的体育氛围,让学生沉浸在氛围中自觉投入学习,改善自己对于体育的观念和态度,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实现意志品质的增强。例如,由于当代高中生大多为独身子女,在父母的关怀和爱护中难免会缺乏团队意识,并且对大部分体育项目都缺乏兴趣。所以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弯道跑训练时,要首先根据学生的能力将学生组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出学生代表从内到外占据一到五号跑道,教师将随机喊数字,处在这个数字跑道的学生和内侧跑道的学生要同时奔跑,并由外侧跑道学生追逐内侧跑道学生,如果内侧跑道学生被追到则要接受小组全体成员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节目的惩罚。学生为了赢取比赛,就会将注意力专注在体育课堂中,努力学习弯道跑步的技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动力,转变了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态度,还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实现了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目标。
结语
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实现人文思想,教师要运用有效且高效的教学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和要求,通过体育技能的学习过程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通过沟通交谈和学生探讨他们的问题与不足,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掌握学生对于体育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平台,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李树一.简析人文精神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运动,2018(3):81-82.
[2]叶风瑾.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理念的策略[J].新校园(上旬),2017(3):133-134.
[3]马秀梅.论中华传统体育运动引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尝试[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138(6):82-8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