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手机成瘾认知行为团体干预效果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6期   作者:徐学松 郭中万
[导读]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手机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物品,

        徐学松  郭中万
        江苏省启东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手机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物品,手机的过度使用也让手机成瘾已成为当前非药物成瘾的主要现象,手机成瘾会影响人们正常生活与学习,导致社会交流沟通能力障碍、身心健康受损等,中职院校的学生手机成瘾的人数也在逐年上升,对中职院校学生管理以及教学带来了负面影响。如何改善中职院校学生的手机成瘾的现状也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探讨了如何应用认知行为团体干预,希望通过建立“预防+干预”模式,构建“多元协同、家校为主,以培养广泛兴趣和培育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干预策略来引导学生们逐步改善手机成瘾现状。
关键词:中职;手机成瘾;认知行为;团体干预
        团体心理干预是指通过团体构建以及趣味化的人机活动,引导团队中的成员可以通过人际活动观察与体验,实现探索、重新认识自我的目的,形成积极向上生活态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及适应发展的行为等。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改变患者错误思考方式,重新塑造认知,结合行为干预,消除不良言行、情绪的重要心理疗法。两者结合即为认知行为团体干预。本文笔者就对中职学生手机成瘾认知行为原因和认知团体干预进行详细阐述,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一、家校协同教育
        学生管理应该从学校及家庭共同出发,中职院校学生是未来中国发展建设的重要力量,是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对象,同时也是每个家庭的希望与未来,学生的言行也与家庭教育、家长言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出于为学生长期发展考虑,学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应该做到家校协同教育管理。从学校角度出发,应该定期宣传科学使用手机的重要性,多组织校园活动,让学生们将注意力、专注力从手机上以开。学校应该定期组织家校交流会,让学生、家长了解手机成瘾的危害,定期反馈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交流学生阶段性问题以及改善等,根据学生制定个性化学生管理方向,引导家长们做好言传身教,减少手机使用,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为学生创设温暖、舒适的家庭生活、学习环境,关心孩子心理变化,多鼓励孩子,促进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多带领孩子亲近自然,多运动等。不仅如此,家长也可以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反馈给学校,提出一些宝贵的经验,通过家长之间、老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共同为孩子们创设良好的成长与发展环境。
         二、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院校在教育方面一直比较重视学生的技能、专业技术等教学工作,忽视了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期,处于渴望独立,但又缺乏独立自主生活、学习能力的阶段。因此,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关注中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定期做好心理健康监测,设立心理疏导室,帮助学生缓解学习、生活压力,缓解对毕业后工作的迷茫等。

多开展合作教学、实践教学等创新教育,活跃课堂氛围,多组织社团活动,让学生们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从而将注意力从手机上转到活动中,提高学生们的人际交往以及交流沟通能力。除了家校合作教学,社会教育作用也很重要,中职院校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是社会发展的新鲜血液,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教育对象,为了帮助中职院校学生克服手机成瘾危害,老师还可以与学校附近的社区合作,共同组织社区活动,让中职院校学生了解社会活动以及人机交往等,充实学生的校外生活。
         三、游戏化教育
        目前,很多中职院校学生在课堂上也会出现玩手机的现象,作为老师,除了注重课堂纪律管理,还应该反思当前教学的不足,认识到大量的知识教学让学生们对课堂学习提不起兴趣。应该注重采用游戏教学法以及理论与实践联合教学法,游戏教学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可以吸引中职院校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对专业学习更加专注,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在课堂上做到专注,在课后做到自我提升,减少手机使用。而实践教学的纳入则可以让学生们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注重动手能力培养,提高学习专注度以及学习效率,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重拾学习自信。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在课堂上的应用,可以让学生们对学习逐步树立自信,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被手机使用占用过多的学习时间,从而解决手机成瘾的问题。
         四、结论
        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可以帮助中职院校学生改善人际关系、孤独感;可以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积极乐观的态度;可以促进学生制定生涯规划,反省当前不足,找准目标,改变认知。引导学生们科学使用手机,改善成员的手机成瘾行为问题。应该结合中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教学改善方向,引导学生走向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刘红,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6(1):66-69.
        [2]崔玉玲,彭美,韩玉莹,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尊、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8):1193-1195,1196.
        [3]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征[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9(2):138-139.
        [4]周建南.实用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53.
        [5]韩永佳.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2.
苏教科院(2019)5号,课题名称:中职生手机成瘾的成因及干预策略研究——以启东中专为例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