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6期   作者:汪雅芸
[导读] 大学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汪雅芸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内容摘要:大学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本文阐述了把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目的、意义、原则;并针对大学英语课程的特点,挖掘、探讨并分析了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的契合点,并提出了“课程思政”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思政元素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践行“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和“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大学课程应该融入课程思政,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要依靠于传统的思政课程,而且要全方位地渗透到学校的其他各类课程当中。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目的与意义
        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英语是一门帮助学生打好英语语言基础的课程,目的在于学习语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近年来,虽然大学英语课程历经改革与创新,但其教学内容和目的一直以语言知识及其运用为导向。自“课程思政”的概念提出以来,如何将语言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成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目标。
        对我们高职院校来说,将思政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结合,着力建设“课程思政”,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又能够将英语课程的思想深度和文化进行提升,使英语课既能将语言知识教授给学生,又能够让学生领悟其中的思想和哲理。通过实施“课程思政”,引导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充分挖掘蕴含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等,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建设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太思政格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原则和要求
        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思维方法。它除了需要符合大学英语课程的一般要求外,还需要深入梳理英语大学课程教学内容结合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1. 主次分明
        “课程思政”应以“专业教育”为主,“思政教育”为辅,并不是用德育取代专业教育。所以英语课堂自然以英语学科教学为主,结合授课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另外,在德育的内容选择上也应该有主次之分,有取有舍,突出重点,而不是面面俱到。高职英语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思政教育内容,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英语教学相结合。努力寻找英语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契合点。
2. 双促进原则。
        要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英语教学中,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增强 “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促进落实立德树人;要通过“课程思政”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与学的质量,促进提升技术技能。教师要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内涵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袁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袁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选取德育元素既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也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遵循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设计生动活泼的学习任务,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为目的,提升教育的针对性。
3.三紧贴原则。
        要紧贴英语课程特点合理选择思政元素。紧贴学生特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紧贴课堂特点合理选择课堂组织形式。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时要针对课程特点、学生特点和课堂特点,优化课程设计,提升教育的针对性。“课程思政”既不能为思政而思政,更不是要思政而应付。德育元素融入课堂的形式不能太生硬,内容不能太刻板,过程不能太随意。既有事先的精心设计,又有进程中的即兴发挥。注重隐性渗透,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和举措
        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关键路径便是如何将德育渗透、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资源,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思政材料,结合教学内容,揉入教学设计。

笔者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英语课程中的一个教学案例来阐述如何挖掘英语课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灵活运用并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1.教学内容
        本教学案例教材内容为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高职国际进阶英语》第二册第8单元Unit8 Careers: Text A:Choosing a job(择业)。本堂课的课程类型为讲授课,目的在于学习一些有关不同职业的常用词汇及句型,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词汇及句型进行交流的能力。因此,要发挥课程思政的功能便需要深入分析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
2.德育分析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里的内容进行重新梳理,有主次有重点地选择或拓展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代入感的内容,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普遍存在对未来工作感到迷茫,在校期间偏于消极被动,沉迷于玩手机电脑,毕业后到岗位上缺乏工作热情。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所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爱国精神,至关重要。德育教育的目的国家层面或社会层面对于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规格、质量、标准的总的规定,具有较强的国家观念或意识形态色彩,呈现出相对的普遍性、统一性。由此确定本课德育内容从爱岗敬业和爱国奉献两个方面入手,确定“爱岗敬业是最好的爱国奉献”这一主题。
3.课程思政案例
        本次课以“择业”为主题,帮助学生学习“择业”的步骤和技巧,为学生择业提供了合理化建议。“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将“爱岗敬业是最好的爱国奉献”(Dedication is the best patriotism)融入本次教学活动,既帮助学生树立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观,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
        教学中,教师在“文化引领”理念的指导下,利用各种资源,搜集与“爱岗敬业”相关的思政材料,结合教学内容,揉入教学设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带领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Those who have succeeded in various undertakings must be very dedicated)(《荀子·议兵》)等名言警句,产出“爱岗”、“敬业”、“爱国”等思政元素。接着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时代楷模王继才同志的先进事迹,引发学生共鸣。(Since 1986, Wang Jicai has taken up the responsibility of guarding the Yellow Sea Kaishan Island. He and his wife took the island as their home and worked hard together.)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卫黄海前哨开山岛的任务,从此与妻子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条件恶劣、资源匮乏的孤岛上默默坚守。王继才同志一生守岛卫国,把青春年华全部奉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错过了多次回家探亲的机会却始终无怨无悔,他的爱国敬业情怀,深深地鼓舞着每一位中华儿女,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1. How to behave in study?(在学习中如何表现?)--Love(乐学)、Diligence(勤学)、Perfect(精学)2.How to behave in work?(在工作中如何表现?)--Love(乐业)、Diligence(勤业)、Perfect(精业)教学中,教师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乐学、勤学、精学的学习态度和乐业、勤业、精业的工作态度,积极正确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爱岗、敬业的社会主义事业观。
        最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讨论“什么是爱国?”,点明本次课的思政主题——爱岗敬业是最大的爱国奉献。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人群,会有不同的回答、不同的表现,有的轰轰烈烈、彪炳史册,有的默默无闻、甘于平凡。但无论做什么、在哪里,不管事业怎样、业绩大小,都要坚守岗位干好本职工作,把爱国情怀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工作激情,在平凡中书写新时代的不凡。
结语
        思政教育拓宽了英语教育的格局,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反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规避了思政课程中教条式教育的缺陷和不足,提升了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大学英语教师要在日常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善于提炼课程中蕴含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奋斗精神等价值元素,将英语语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机制统一,使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保持正确的方向,不断提升自身德育引领和价值教育能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要责无旁贷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坚持为党育人守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16-12-09.
[2]安秀梅.《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研究[J].教育文化,2018(11):12-13.
[3]胡洪彬.课程思政:从理论基础到制度构建[J].重庆高教研究,2019,7(01):112-120
[4]肖香龙 朱珠.“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的探索[J].实践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
[5]杨雪琴.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路径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