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霞
云南省保山曙光学校
一、内容及解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其核心内容是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它的关键是分析描写庖丁解牛的句子。本节课的重点是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解决重点的关键在于通过梳理文章内容来把握本文的写作脉络。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
(一)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把握庖丁的成名过程。
(二)解析
1、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文章内容;
2、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掌握描写、对比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把握庖丁的成名过程,可以从中得到“养生”和学习的启示。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是难以找到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产生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找不到具体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通过引导教学,将大问题细化后带着学生一起分析讨论得出答案。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使用多媒体(PPT)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一代名疱“奇”在何处??
设计意图: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问题1:庖丁解牛时有哪些动作?
明确:解牛时的动作姿态(动作描写)——连用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是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
问题2:庖丁解牛时进刀发出了哪些声音?有何效果?
明确: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问题3:作者在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时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从绘形和摹声两个方面运用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把解牛场面作了诗意化处理。
小结:作者描写解牛场面时,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
例题:本文写良疱、族庖有何用意?
明确:通过良庖、族庖反衬庖丁。对比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割、折、解,突出庖丁技艺高超,意在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道”的重要。都是先果后因。
问题二:但凡是名人,成名之前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一段曲折离奇的成长历史,庖丁是经过哪些阶段才达到这个境界的?
设计意图:把握庖丁的成名过程。
明确:
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不懂规律)——月更刀
苦练中……
三年之后:目无全牛(认识规律)——岁更刀
苦练中……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运用规律) ——19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补充拓展: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之三种境界(异曲同工“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臣之所好者,道也——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三年之后、方今之时——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千锤百炼,终成正果)
问三:“庖丁解牛”对文惠君成为一代名君有何启示?
设计意图:把握本文的主旨。
明确:
1、凡事要顺应自然,不勉强硬碰,还要抱持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这样便可以保全生命,保全天性,存养精神,尽享天年。
2、在治理国家方面,应当顺应自然规律,君主不去过多的干涉百姓,让百姓休养生息,顺其自然。
问四: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色可供作文时借鉴?
设计意图:把握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
1、善于通过场面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2、善用寓言说理。
3、善用对比。
六、课堂小结
本堂课主要学习的是一篇庄子的寓言,通过梳理文章写作脉络及分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庖丁解牛技艺从发展直到纯熟的过程,同时,也启示人们,只有掌握了规律,才能再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