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探索和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6期   作者:郭琳琳
[导读]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由复旦心理学张学新教授首次提出的一种课堂改革的新型教学模式

        郭琳琳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山东  潍坊  261100

        摘要: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由复旦心理学张学新教授首次提出的一种课堂改革的新型教学模式,提出后得到了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笔者主要针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五年一贯制大专学生思政课教学中的可适应性和优化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思政课。
        引言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而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于五年制大专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思政课能否学好,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在各门学科都在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形势下,思政课也越来越受到国家和高校的重视,但一直以来,老师讲学生听是思政课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方式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经过几番探索,“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思政课上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下面就对分课堂是如何帮助教师打造出高效率的思政课堂来进行简述。
        1“对分课堂”和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可适应性
        1.1什么是“对分课堂”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由复旦心理学张学新教授首次提出的一种课堂改革的新型教学模式,是依据我国的教师及学生特点而设定的,非常符合我国的教育实际。“对分”就是将课堂一分为二,一部分教师讲授,另一部分学生讨论,既可以保证知识的高效传递,又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教师不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的角色由一个传达者,转变成协助者和引导者。引导着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理解课程内容,了解课程内容框架、重难点,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在老师的协助下针对问题逐个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在学生讨论环节里可以扩展为师生之间的取长补短、互帮互助,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对知识内容的学习达到了全方位覆盖。
        对分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为五年一贯制大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这种教学模式既满足了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知识的教学,又弥补了传统课堂上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不足。相交于外国引进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扎根于本土教育,比其他教育模式更加接地气。将对分模式运用到五年一贯制大专的思政课教育中,对于思政课来说是最完美的教学模式。
        1.2思政课课堂现状
        在高职教育阶段,思政课虽然作为必修课,但是普遍来说,学生的重视程度不高,很多学生认为,思政课远远比不上专业课重要,这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观念造成的,也与现有的思政课程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大部份思想政治课都是以教师为课堂的主导,学生的主动性很难被调动起来。学生上课兴致不高,又影响了教师课堂上的发挥,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如何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真正落实好思政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对分课堂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2.1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作为思政课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重新给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义。

不能简单认为,教师是课堂的管理者,应该是课程的引导者,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平台,只有双方成为平等的关系,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才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上好每一堂思政课。
        2.2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要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就必须激发他们的课程学习兴趣,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细,不想自己去学习,也不会自己去学习,要引导学生主动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需要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对分课堂在思政课堂上的运用
        要想改变思政课的现状,真正发挥学生在思政课上的主体作用,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对分课堂就是一个很好的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式。
        3.1课程整体计划
        对分课堂要求思政教师不能按照以前的传统,完全按照课程目录来规划课程进度,而是应该对整门课程有个系统的思考,将教授的内容糅杂起来,真正计划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实际进度的课程进度。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内容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来讲授,思政教师一定要提前进行系统规划,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3.2备课要求
        对分课堂的应用,要求思政课教师转变原有的备课方式,不只是局限于如何将知识硬性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应该更深入地思考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学习的自觉性。思政课教师可通过各种途径,提前了解上课班级的实际情况及班级内成员的喜好或兴趣点。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设置几个具有共性或个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在学生思考和回答的过程中,将需要教授的知识涵盖在内。当然,问题的设置并不是简单的,需要层次感,一步步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学习。这也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必须要掌握更充分的专业课知识,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更好地应对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3上课要求
        思政教师要充分利用上课时间,首先由问题引出任务导向,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讨论时间,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但是让学生讨论,并不意味着完全将课堂交由学生,思政教师应关注每个讨论小组,听取他们的观点,并及时予以引导。当学生在讨论后得出小组观点,思政课教师需要旁征博引,提炼和总结出索要教授的内容,并且对各小组进行点评。点评的目的在于学生更好地进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对于对分课堂来说,要学会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下课并不是授课的结束,而是下次授课的开始。思政教师课提前布置课堂任务,给予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
        3.4学生学习要求
        学生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来帮助自己进行学习。网络技术的速发展,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提前进行学习。教师也可以利用超星学习通等平台提前发布课堂任务。在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会提升。另外,学生也可以在广泛的浏览和阅读中开拓自己的思维,形成自己独有的观点。
        4结束语
        通过上文所述,对分课堂就是思政课改革的金钥匙,有了它,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和理解课堂内容,也消除了学生对思政课就是死记硬背的固有印象,让他们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这一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学生在思政课堂上主动思考、认真钻研、积极实践的目标。
作者简介:
郭琳琳(1983.2.27),女,汉,山东省潍坊市,讲师,本科,思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