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模式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6期   作者:于保林
[导读]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基础学科。

        于保林
        荣成市上庄镇上庄完小    山东荣成   264300
                

        摘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是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基础学科。为提升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通过找寻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本文就多媒体教学模式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开展方法,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探讨,希望能够对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道德与法治;综合素质能力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教学的意义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发展,教学技术水平的提升,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加强对多媒体教学模式的运用,不仅实现了对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也为师生深层次的交流提供了契机。同时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能够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结合自身需求和爱好进行学习,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道德与法治是小学生的必修课,它具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和为人处世经验。将其内容与多媒体技术相融合,能够使本学科中复杂、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简单化、直观化,帮助小学生增进认知和理解能力,发展小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想素养。此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开展多媒体教学,还有助于突破学习难疑点、易错点,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启发。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多媒体教学模式走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学习。通过结合教情、学情,合理引入多媒体技术,加强教学方法创新,才能推动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和应试体制的影响,部分教师在开展多媒体技术时往往会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对多媒体技术掌握不够熟练,没有注重优化教学环节和过程,使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进度缓慢,对学生汲取、理解、应用知识起到了负面作用。比如对多媒体技术运用不当,不能有机融合课本知识和多媒体技术,没有处理好图像、文字、音频、视频等信息,导致教学内容过于凌乱,技术应用时间过长,严重降低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多媒体教学模式下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策略
        (一)增进感官体验,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
        《道德与法治》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其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且与生活较为贴近,但进行直观化的教学并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所以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运用中增进感官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网上整理一些图片、视频资源,制作有趣味性、有深意的教学课件。通过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出发,利用声情并茂的微课视频,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在教《网络新世界》时,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网络的好处和害处。在开展谈论之前,可以播放一些健康上网和浏览不良信息等视频,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维。通过声情并茂地讲知识,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促进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其次,教师要围绕学生的爱好和需求展开道德与法治教育。通过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合理设置学习清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积累知识和经验。例如,教师在教《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疑点知识。通过布置“人们如何破坏环境?”“人们怎样保护环境?”等探究任务,让学生在观察视频中分析知识,在联想生活中发散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创设真实情景,深化知识内容和用法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常常用“硬灌式”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与思考的空间,导致学生成为学习的“奴隶”。再加上道德与法治知识相对枯燥、乏味,不能实现激情导趣和发散思维,使学生出现学无所得的情况,长期以来还会让学生变得更加厌学、厌师。随着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教师可以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通过做好课堂导入工作,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体验知识,促进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首先,教师要注重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通过融合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形式,结合一些优质的道德与法治生活案例,讲述概念的含义、内容、作用,从而使学生在直观化、简单化的知识情境中理解知识和掌握应用方法。例如,教师在教《合理消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个“市场买菜”的情景。通过结合一些生活实例,讲述赚钱的不容易,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钱”的概念和价值意义,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其次,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将自己从主导者变成引导者,将学生从配合者变成参与者。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分析与思考道德与法治知识,促进学生在自觉、自愿配合教学中收获思想启发,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例如,教师在教《学会沟通交流》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通过播放一些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的语言交流视频,在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中认识和体会“场合用语”,促进学生提升语用能力。
        (三)开展合作学习,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为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功能和效用,教师要强化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和优化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浓厚的探究氛围中积累知识和经验。首先,教师应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环节和过程,开展深入性的情感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在教《中国有了共产党》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感人的红色歌曲,熏陶学生的思想情感。然后利用简单、直观、具体的图片,突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中的历史功绩,逐步引导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新时代的生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其次,教师应结合本节课知识的难易程度,开展相应的合作学习活动。通过借助多媒体技术引入探究课题,对学生进行分组与分工,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教师在教《推翻帝制,民族觉醒》时,可以播放相关影视片段熏陶学生的情感。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和分工,要求每个小组搜索相应的历史资料,深入探究推翻帝制的历史作用。
        (四)强化主体地位,夯实课堂教学成果
        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夯实课堂教学成果,教师需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开展讲故事、写读后感、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探究、思考问题,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分享学习心得,在实践应用中扩充知识储备。例如,教师在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时,可以结合身边的生活案例,讲述道德与法律的性质和区别,讲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社会,提升道德与法治意识。为夯实学习成果,教师还可以在讲解生活案例知识后,将生活案例编制成一个小剧本。通过与学生一起编台词,组织学生表演各自的角色,让学生深入体会道德与法治知识,从而发展综合素质能力。
        结语:综上所述,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深入挖掘道德与法治课本教材。通过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科学地创设教学方式方法,不断让学生在情境中积累知识、经验、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崔洛常.浅谈多媒体教学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策略[J].中小学电教,2020,(11):43-44.
[2]袁美玲.多媒体教学模式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探讨[J].中华少年,2020,(12):93-94.
[3]邹晓芳.多媒体教学模式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8,(06):56.
个人简介:
于保林(出生年、月--) 性别:男、 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山东荣成、 学历:XX   单位全称:荣成市上庄镇上庄完小  邮编:  264300   职称: xx   研究方向:xxx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