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身心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成效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6期   作者:陈俊东 胡玉梅
[导读]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着一个误区
        陈俊东   胡玉梅
        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泸源普通高级中学   
        摘要: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着一个误区,教师都习惯于就教学而开展教学,没有过多地去关注原本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学生,导致师生双边活动缺乏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基础,成效提高不快。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能够多角度关注学生成长,为学生营造最优化的成长环境。因此,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能够关注学生身心发展,采取针对性措施,为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生学习成效,全面发展服务。
关键词:关注    身心    提高    成效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多元文化思潮冲击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诸如独生子女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单亲家庭子女问题、离异家庭子女问题,都深切地让家庭和学校感受到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必要性、迫切性。作为教师的我们除了教授学生相应专业知识外,更应当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下面,我想以自己的切身体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探寻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期能提高学生学习成效。
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新课堂所提倡的学生发展观要求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要把学生看作正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把学生的发展看作一个持续一生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正确对待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宽容地对待学生的不足与失误,要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以终身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就是要求把学生在校的发展看成学生终身发展的一个阶段,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的阶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不能以静态、更不能以眼前学生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反映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教育的全部。学生的潜能是你给其多大空间,他就有多大的体积。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意味着应以一种独特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个性。每一个学生在某个阶段的智力水平、认知水平、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方面各不相同。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用机械的、凝固的、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应当了解和关心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扬学生的特长,培养其自信心,促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完善。这样,你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
二、正确看待问题学生,多给予关心和鼓励?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未成年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或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犯错误就把他们当作坏学生。学生的错误大多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学生呢?
 首先,要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不要用“显微镜”看学生的缺点。任何一个学生的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这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学生之所以成为“问题学生”就是因为其缺点比优点多,在表现上缺点占了上风,故而看上去一无是处。当发现学生存在问题时,教师应对其原因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帮助学生发扬优点,而对其不足应有信心看到其变化,不是严重问题就不要小题大做,要有足够的度量,否则会越看越气人,越看越没劲。?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学生犯错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

要理解学生犯错,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创伤,如:多次受到批评,或纪律处分,同时成绩又差,因而他们十分自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真诚地去关心他们,用炽热的爱去激发他们的自尊心。老师就像孩子们的第二任父母,当我们过多地注意他们的缺点、短处,动辄在办公室、教室或公众场所批评、讽刺、贬低、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反感和憎恨等逆反情绪,老师说东他偏往西。而当我们给学生以亲子之情、平等的友人之情,学生就会在情感上产生沟通,就能激发他们对教师亲近、理解和仰慕的心理,进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问题学生亲近、信赖老师时,老师的要求就会很容易转化为他们的需要,使学生感到亲切、善意而乐于接受教育。
        再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成长经历,就必然会造就他们不同的生活习惯及品行,形成明显的个性差异。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通过我们的一双巧手将他们“雕刻”成一件合格品或精品。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老师在教育教学时,首先要对学生的性格、意志、兴趣等加以了解,然后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于学习困难学生多给予关心、帮助和鼓励。
三、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呵护心灵成长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些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社会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心理上形成了不健康的因素,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高中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期望值过高,往往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过大。频繁的测试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心情压抑。当他们面对不满意的答卷时,总是抱怨自己,不自信,甚至产生怨学思想。
        其次,有些孩子由于家庭问题(留守、父母离异等)缺少关爱,导致性格内向、孤僻,不愿与人交流、谈心,甚至把自己封闭起来。又由于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没有吃过苦,更没有受过挫,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稍微遇到不顺心的事,心中的苦闷难以排解,长此以往,就会处于焦虑、抑郁状态。
        再次,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益增强,自我意识强烈。有些学生过分强调自我,对于家长、老师善意的批评有着强烈的抵触心理,往往用反抗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最后,高中生正处于花的季节,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阶段的学生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同时也会伴随有许多情感上的困扰。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
        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通过各个渠道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多留意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等,多与学生倾心谈话,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用爱心去浇灌学生的心灵。
        我始终认为,“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只有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学生具有一个健康的身心,才能让学生从被迫学、怨学,逐渐转变为想学、主动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效。即便个别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尽人意,那也会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来不至于为祸社会。如果只是一味地注重学生成绩,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老师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之间才能相互信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极盛.心灵时代心理主宰健康[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2]刘敏岚,李东斌.山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1):12.
[3]冯忠良等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张德磅.教育心理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