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韵湖
广西玉林市北流市实验幼儿园 537400
【摘要】新时代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健康中国、美丽中国是乡村振兴的要求。本文从以爱养德、以耕健体、以读润心、以美怡情、以志正行等方面,阐述开发田园课程资源,促进幼儿和谐发展与幼师专业成长,打造农村幼儿园生态田园特色课程。
【关键词】乡村振兴;田园课程;耕读教育;生态文明
人是自然之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人民在投身乡村振兴、科教强国的实践中,尊重规律、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健康美丽中国。乡村有着丰富的田园资源,但农村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开发却非常薄弱。田园课程开发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和幼师专业成长,建构出农村幼儿园特色课程。因此,农村学前教育在教育空间格局、育人模式、学习方式、生活品质等方面,需顺应乡村振兴时代要求,开发更多优质生态的田园课程,打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儿童友好型社会,构筑学习成长共同体,实现教育担当和可持续发展。
一、立德树人,振兴乡村,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
乡村教育质量关乎乡村振兴的成效。一日生活皆课程,教育家陈鹤琴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理念,与幼儿园田园课程自然、自主、自由的生态理念一脉相承。日本政府提出绿色农业概念,通过田园综合体建设来振兴乡村文化。法国以农业旅游方式建设农场经营为主的田园综合体。意大利则以乡村生活旅游为主体,加上文化、运动、比赛等项目共同打造田园综合体。朱玉莹(2018)学者从日本的“造村运动”、法国的“领土整治”和英国的“逆城市化”等来详细阐述振兴乡村措施。欧美国家田园城市的理念,为中国乡村振兴城镇化的建设提供了较强的理论指导。我园结合乡村振兴生态建设要求,秉承“师法自然、润泽生命”的理念,五育并举,积极开发幼儿园田园课程,打造自然、和谐、健康、快乐、绿色的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三美”工程,培育“三笑”文化,构筑“三香”校园,全面提升农村学前教育质量,促进乡村人才全面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二、问题导向,优化环境,构建田园课程实践基地
儿童教育的质量决定着明天经济的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布的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关心支持下,“入公办园难”“入民办园贵”现象有所缓解,但农村学前教育财政经费投入占比极少,保教质量普遍低下,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普遍,师资流失严重,课程质量亟待提升,“入优质园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在物质至上、功利主义的裹挟下,书香味道和田园文化已远离生活,优质研学和深度思考成为一种奢侈。随着多数家庭经济收入、生活水准逐年提高,资讯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手机、电视、ipad平板电脑的电子产品大量涌进幼儿的生活,农村家庭教育、留守儿童教育成为短板,导致幼儿蜗居家中的观看动漫影片、沉迷网络游戏等,存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远离自然、不喜劳动、不懂惜物、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不良品行,幼儿近视、身体素质下滑严重,需要教师改变农村学前教育生态,因材施教,延展教育空间,优化特色课程,建立多阶梯、多维度的评价方式,促进幼儿在深度学习、方法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断提升。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征途的第一驿站,是儿童扬帆远航的第一码头。环境是幼儿学习的第三位教师,安全、舒适、智慧、艺术的园所环境,对幼儿的智力发展、知识储备、身心健康、良好习惯养成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幼儿园需从哲学思维、儿童视角、课程意识、发展效益、审美功能创设教育场域,打造以生态自然、充满野趣、富有挑战的田园课程环境。如建设神奇中药园、田园有机农艺场、“食育”音乐餐厅、空中花园、创意艺术写生区等,打造集耕种、劳动、科普、审美于一体的田园课程基地。主体建筑和田园环境的创设注重空间布局美、创意造型美、独特线条美、丰富色彩美、优雅声韵美,特别要注重提供幼儿平等友爱、安全互信、私密空间、伤害抚慰等心理健康成长的优质空间,努力打造可供师生诗意栖居的“理想田园”,助力开展绿色生态田园课程活动,为儿童共同游戏、生活重构空间,优化创新幼儿园静态的班级模式和单项的教学形式,为孩子创造更多玩的项目、游戏的伙伴、游戏的时间、游戏空间、玩的意义,满足幼儿不同层次的需求,促进幼儿在田园天地间富有个性地健康发展。
三、深度学习,知行合一,开发幼儿园田园课程
幼儿园田园课程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如呵护生命一样善待环境,体验以“耕种”创造物质,以“悦读”滋养精神,畅享田园教育物质与精神自足、花香与书香共存、诗意与禅意共生的理想课程。
(一)以爱养德,培养有根有魂的接班人
田园课程设计种养、采摘、阅读、艺术、花艺、烹饪等活动,让“恬园”充满甜味。开展幸福小餐桌光盘行动、一人一花阳台微课堂、捐种毕业纪念树等主题活动,实施生命教育,传承耕读文化。
如大班幼儿喂养小鱼、山羊等动物,照顾生病的小乌龟,埋葬因喂养过度胀死的小金鱼等,在怜惜、悲伤中来激发孩子同情弱小、珍爱生命的情感;在共情中习得善待生命、勤俭节约、乐于助人、节约水电、绿色出行、学会审美等良好品德习惯,让孩子们从小学会感恩,自觉理解、保护、传承乡土文化,促使师幼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参与态度,培养有根、有魂的新农村接班人。
(二)以耕健体,养育身心两健好儿童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只是在它具有劳动的含义时,才成为教育;如果一人在童年时代,其精神生活中就缺少劳动 ,那么也就不可能有德育、美育、体育和智育。幼儿园开展“绿满童园”开耕节、收获节,幼儿通过种玉米、插秧苗、拔花生、向日葵,定期为小树松土、浇水、除虫,观察记录植物生长、成熟、分享等情况;以节日主题活动为切入点,元宵节做汤圆、三月三制作五色饭、中秋节打月饼、二十四节气美食等系列“食健康,育未来”食育健康课,沐浴阳光强身健体,共同享受劳动的快乐和创造的幸福,共享健康生活的锦囊妙招,投身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养成保护生态环境、民族文化认同的良好习惯,让师幼在诗意田园课程中获得滋养、疗愈、和谐发展。
(三)以读润心,启迪智慧助力儿童成长
诗书香如玉,手捧满庭芳。田园课程倡导精耕细作的“书式”生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为人生打好底色。幼儿园每年定期开展“童园诗心”阅读月、共建家庭书架、三八节、国庆节“为爱诵读”沙龙、森林诗歌音乐会、书香家庭评选等主题活动,营造浓厚的“与经典为友,与圣贤同行”书香校园、书香家庭氛围,让师幼、家长在美文朗诵、经典故事演绎中熟识中华诗词,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养成良好习惯,孕育优良品行,积淀厚实文化。长期开展园长妈妈大课堂、听老红军讲故事、“争当最美教师——幸福教育故事分享”、“看红色电影,忆峥嵘岁月”红色传奇经典电影展播、绘本舞台剧等活动,让大家通过声、光、音、乐、影的立体熏陶,探寻中华千年文脉,知晓家国苦难历史,增强育人成才信心,明立保家卫国志向,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红色基因,有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体验中国磅礴力量,铭记党的恩情,永远跟党走,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四)以美怡情,提高生活审美情趣
美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美的生活是一种自我实现的生命历程。美是一种看不见的竞争力,田园课程倡导以美导真,以美引善 ,以美怡情 ,以美养爱,着力打造最美校园,争当最美的教师,创设最美的课堂,培育最美的学子,共享美的教育生活。在田园课程实践研究中,师幼一起春采茶、夏赏荷、秋收果、冬赏花, 在无边界的田园大课堂中,开展陶瓷制作体验、树叶粘贴生态画、艺术沙画、花草拓印画、中式插花、家乡最美田园摄影大赛、“今晚不回家”校园亲子露营、夜宿小农庄、家乡特色美食制作等一系列沉浸体验式活动,在尊重、包容与理解中让教师、幼儿、家长共同体验亲近自然、亲近社会、亲近生命的美好,培养师幼艺术创造意识,增强审美能力,提升艺术品味。
(五)以志正行,知行合一赋能成长
人无志不立。田园课程探索“从室内走向室外、从园内拓展到园外”的育人模式,幼儿去和父母一起参加清理公园垃圾、保护母亲河、捐种认养树等助力乡村振兴志愿者活动,开展定向远足、幼儿军事红色游戏、田园体育活动,提高幼儿走、跑、平衡、攀爬等运动技能,提升幼儿不怕困难、勇于挑战、懂得合作等核心素养。幼儿园田园课程基地开展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等农艺活动,让师幼全方位参与,立体式观察、记录、体悟植物成长、生命轮回的神奇美妙,有效的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常思粥饭来之不易,逐潜移默化中萌发爱护植物、照顾动物、节约粮食的公德心。利用田园基地种植收获的蔬菜瓜果,或创设绿色果蔬小超市售卖、家长认购筹集善款,或以幼儿园食堂回购,或无偿赠送孤寡老人、儿童福利院,让儿童体验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助困济贫的向善、向上的力量。在神奇中药园中,共同选择适宜本园种植的中药品种,研究种植管护中药的技能本领,丰富中医调理人体健康的实操知识,了解中医抗击新冠疫情等的神奇功用,增强弘扬中医国粹、造福世界人民健康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在实施田园课程中,自觉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如师幼绿色出行,保护耕地,少用或不用污染土壤的农药,共同学习制作农家肥,创设使用科学灌溉喷淋系统,身体力行节能减排等,以生态文明的绿色教育理念为指导,一次次地把鲜活的学习生活实践作为教育现场,进行诊断、评析、改进,不断提升师幼的核心素养。田园课程通过“重情趣、重积累、重习惯、重感悟、重迁移”一系列活动以志正行,让孩子在呵护、惊讶、兴奋、惋惜中深刻体验到行动的力量、生命的坚强、关爱的幸福,建立起珍爱自己,关爱他人,敬畏生命的美好情感,正向赋能成长。
行者无疆,教育自有诗意。在乡村振兴中主动追求教育自觉、文化自信和专业自强,会让我们更好的到达诗和远方。让我们以美相约,用爱守候,共享田园教育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张艳姝.生态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田园课程的探索[D].2020.
[2]杨小芳,赵敏,童霞君.农村幼儿园田园课程的内涵与建构[J].教育科学论坛,2018(26):71-74.
作者简介
陈韵湖,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宋庆龄幼儿教育奖获得者,是“广西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广西幼儿园名园长培养工程"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