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花
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接官亭镇中心小学
单元教学最初是19世纪的欧美产物 ,五四运动后梁启超提出了“分组比较教学法 ”是我国单元教学的开端 ,后来又经过夏丏尊、叶圣陶等人的提议和人教版教材的主题单元编排,经过了80年代的霍懋征提出的“根据目的、需要进行重组”的理论,继而是华中师大附小还是浙江富阳永新实验小学和重庆跃华小学的实验 ,都充分证明了中国课程教学改革一直在不断的探索和进步中。这一探究也适应了部编版教材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相结合的双线组元的单元特征。
单元整体教学是顺应教改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适应语文课程标准改革的体现。
崔允鄯教授曾表示,当代社会需要重新思考“把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要学习“像专家一样思考”。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倡课堂改革,实现深度学习的今天,教学开始从知识传授走向素养的转变,从追求标准答案走向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能力、策略的探究。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语文教材的改革,面对这些挑战,单元整体教学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逐渐被越来越多专家、学校、教师重视。
单元整体教学是顺应教改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适应语文课程标准的改革。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6年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7-9年级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这么多的阅读量光靠课外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农村的学生,部编版教材把课外阅读也纳入了课内指导 ,传统教法的老师哪有时间来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和阅读呢,更何况还要倡导学生读整本书 。所以教师只有根据教材的特点 ,在落实每一单元的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的过程中,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显得十分必要 ,剩下的时间就可以大胆的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或读整本书,以达到提高阅读量,积淀语文素养的效果。
我校通过“板块式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的课题研究发现,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对单元的教材进行整合提炼是前提。
部编版教材从低到高年级的阅读要素和写作要素呈台阶上升式安排。每一单元的要素是集中的,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和“试着自己编写童话”;五单元的“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和“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我们可以在单元教学前,把整单元的课文、习题、口语交际和习作都进行解读,解读透彻了之后,再对每一篇课文的同一要素体现点进行提炼和落实的计划安排。然后再安排课时进行学习能力、策略的逐层深入的安排,教学。如五年级上册三单元的说明文教学,从内容的角度梳理成“科普知识导趣课----单元预习课----理解内容课(主要内容和说明方法)----说明练习提升课”四个板块的教学。这样方便对本单元的课文就同一要素进行练习,拿“理解内容课”来说。第一课时在布置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重点分小组指导学生概括《太阳》,《松鼠》及补充篇目《秦兵马俑》三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可设计以下几个探究的小问题:1、边读边说每一段写的是什么?2、试着给课文分段,概括一下段意。3、用合并段意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一课说明了( )事物的( )( )( )特点和它的( )和( )___几方面的内容。第二课时“说明方法”主要集中精力辨别课文说明事物的方法及表达效果。开课明确学习目标,然后教师出示课件(各种说明方法表达效果的关键词)完成两个问题:1、说明方法有哪些?2、读你关注到的句子,回答:这句话运用了( )或( )和( )的说明方法,(怎么样地)说明了(什么事物 )的(什么)特点(结构\用途),不正确的地方师生及时补充纠正。
这样不光对教学的语文要素集中精力落到实处 ,而且全班在小组学习交流的过程当中,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学生在读、悟、思、说的过程中锻炼了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也渗透了比较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不论是内容的整合,还是学习方式的整合,或者是知识点;能力、习惯的整合,都要遵循从整体入手、部分训练,回归整体的过程。
二、单元主题阅读教学要关注学段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任何事物的接受都是建立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基础上的,学生的学习更应该如此。每一单元的内容都是有层次的,如:五年级上册五单元“人物描写”一组是习作单元,《摔跤》+《他像一颗挺脱的树》+《两茎灯草》和《刷子李》课文提供了素材,从阅读中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交流平台”是归纳梳理,提炼方法,“初试身手”则是初步尝试运用,“习作例文”进一步感知方法;最后在“习作”中能够选择典型事例,通过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等描写,具体的体现一个人特点来。这种由感知到理解最后到运用的由浅入深,步步渗透的逻辑是不可改变的。
小学的低中高段的单元整合教学的重点也因《课程标准》的目标不同因段而异。低段还是在抓朗读和词句理解的同时,适合以“识字”为整合点进行板块教学,象形字、形声字成群结队的出现为整合教学提供了基础。中段依据课文内容,在片段的阅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情感、领悟表达,重点以单元阅读要素落实为主,引导习作方法。高段则适合以课本为依托,拓展课外阅读,在对比中体会情感,学习语言表达。
三、根据学生的学情采用适合的整合方法弥补短板,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舐犊情深”中的《慈母情深》一课散文时 ,用《妈妈的爱》这首诗歌来进行对比教学 ,在选材上 、主要内容的安排、语言的表达上进行对比,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为了表达伟大无私的母爱 ,除了选择典型的事例 ,还可以选择生活中的小事 ;可以采用散文也可以采用诗歌等不同的体裁来表现 ;一篇在细腻感人的语言中体现母爱的情深,另一篇则在精炼的文字中歌颂母爱的感人。
除了对比整合之外,还可以进行类比教学。五年级上册的七单元“自然之趣”的《四季之美》一课时,用周作人翻译的同一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的《四时情趣》比较着读,感受外国文学在不同的翻译家笔下因人而异的风格。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和一幅清新淡雅的文风迥异。而在动态和静态描写上也有不同之处。这样不光完成了阅读教学,也扩充了学生的阅读量,让阅读确确实实的走进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语言的主阵地。
四、单元教学的每一板块主题应单一明确,模块间由浅入深。
语文学科的复杂性和宽泛性决定了学生学习的难度相对于数学、英语要大些,为了让学生爱上语文,一课一得,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所以一节课的训练板块不能太多,一般三个板块为宜,而且板块之间围绕一个主题。如三年级上册的“童话单元”第二环节“感知内容”板块,可设计为“阅读\聆听故事”----讲述故事----表演故事”三个环节,学生在由接触到感知到初步理解的板块训练中,对故事的内容就有了完整清晰的印象,还在活泼有趣的课堂氛围中达到了训练语言的目的。
总之,板块式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的探索,即锻炼了老师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也优化精简了教学过程,不光新颖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还着眼于学生的长足发展,学生的语言实践在课堂中的到了更大程度的锻炼。虽然还有一些困惑和缺点,相信在同仁们的不断实践中的会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