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红 冯杰妮
太原市第五十六中学校 030024
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教育的兴衰成败,教师是关键因素。学校要深入贯彻振兴教师计划的精神,将教师的发展放在首位,构建教师成长机制,促进教师自主发展。教师的自主发展要求教师既要有较强的自我发展的意识,又要有自我发展的能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而学校需要实现教师整体的自主发展,给予外部支撑和系统培养基础上的自主发展,学校要以教师专业结构发展为核心内容,统整影响教师自主发展各要素关系、采取策略、构建机制来帮助教师快速成长。
一、构建教师自主发展的外部驱动机制,为教师自主发展提供平台和保障
(一)构建教师自主发展培养机制,实施教师分层培养
为真正促进教师快速自主发展,学校需要采取系列性措施、形成教师培养体系,教师分层培养就是全面提升教师业务水平的有效机制。 教师分层培养是通过对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分层,对同一层次的教师进行目标集中式整体培养,以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形成适合于教师自主发展的教师梯队结构。将教师分层为新教师、合格型和骨干型三个层次,确定相应的合格型、骨干型、名师型培养目标,使年经教师快速成长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潜力,在中年合格型教师中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学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内驱力。基于教师三个层次,学校实施“三大工程”培养,新教师培养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名师培养工程,学校建立三个层次的研修班,形成三个学习共同体,新教师成长研修班、骨干教师发展研修班、名师引领研修班。每个研修班确定班级成长目标,制定班级整体发展计划和措施,个人制定自主发展规划,按要求实现自己的发展。
(二)构建教师自主发展保障机制,为教师自主发展保驾护航
要增强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观念、增强教师自主发展的行动力,学校除了给教师提供自主发展的平台外,还需提供足够的保障性条件。
1.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营造自主发展氛围
教师的自主发展一方面要靠教师个体的努力,靠教师的尽职尽责,靠教师自身不断的学习、自我完善和对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另一方面,还取决于教师发展的背景条件和保障机制,背景条件主要表现在教师工作的学校本身,学校文化氛围的营造是最重要的背景条件。因此,学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学校发展和自我发展的行列中来,创造积极上进、追求自我价值的成长环境,引领教师在学校温暖的怀抱中渴望成长、乐于成长并享受成长的过程。
2.建立多级别、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师培训机制
教师培训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学校构建多级别、多层次、多角度的培训机制,一学年中保证每位教师至少外出参与一次培训。培训级别多样化,有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和和组级。学校与北京师范大学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每年分两批赴北师大参加骨干教师通识培训,每年初三、高三毕业班分别参加两次山西省学科培训,每月全体教师参加市级中研班培训,每学期开学大会邀请专家做全员校级培训,外出学习回来的教师在校内做二次培训,学科组教师在教研组内进行二次培训,达到一人受训、多人收益的目的。培训层次多样化,参训人员分高级教师团队、骨干教师团队、青年教师团队、毕业班团队等。培训角度多样化,每年的培训既有通识性培训,又有学科性专业培训。
3.建设点面结合、同伴互助的教研层级网络
教师的自主发展不是单打独斗,需要团队的合作与互助。因此,学校要搭建教师教研的平台,形成教研点面结合、同伴互助的局面。学校同伴教研有三个平台,一是自己所在学校的研修班团队,主要解决同层次教学水平的共性问题,如,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问题的设计等,这构成共同教研的“面”。二是校内学科教研组团队,进行每周一次有主题、有目标的教研活动,主要解决学科问题,如:教材的解读、不同课型教学活动的设计等,这构成共同教研的“点”。三是名校名师帮扶工程的学科组团队,与太原五中名师定期进行学科教学研讨,主要解决学科性问题,这也是共同教研的“点”。这样,不同团队的共同教研、同伴合作互助,形成学科与共性的“点面”结合教研层级网络。
4.搭建教师“我能行”展示自我的平台
给教师一个舞台,还你一个精彩。学校为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帮助教师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学校开设“我来开讲”论坛、问题沙龙、微型讲座、赛讲等活动,展示教师的风采。
5.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学校每学期为教师购买一本学习书籍,并进行读书交流分享,每年发放购书补助、帮每位教师订制教学杂志、统一购买教学资源网等,以保证教师提高教学理论水平。
(三)构建教师自主发展评价机制,激励教师自主发展
教师评价是一种旨在提高教师素质和促进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手段,教师评价机制的有效运作,既能提高工作质量,又能促进教师发展。首先,建立教师自主发展对应的制度,如《教师发展量化考核制度》、《教师发展质性考核制度》。其次,构建多维度的评价内容指标,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然后,构建多角度的评价主体,学生、家长、同行,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最后,构建质性、量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达到评价方式的发展性。
二、构建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在成长机制,增强教师自主发展动力和内驱力
在学校多方面提供保障和平台的的同时,创设问题生成性教师成长机制,激励教师自主发展。教师以增强自我效能感为核心,以发现问题、生成问题为渠道,形成实现自主发展的路径。
1.自我规划,思想上实现自主发展
通过自主发展价值观、人生观、事业观等内容学习的价值渗透,达到我要发展、我要规划的自觉性发展目的。
2.自我改进,行动中实现自主发展
教师自我现状分析、理出自我发展的问题、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我体验,自我设计发展思路与做法,自我改进。
3.自我反思,顿悟中实现自主发展
教师对教学实践养成反思的习惯,随时进行自我反思、自我修正、自我发展。
4.自我创新,研究中实现自主发展
教师在实践反思基础上实现自我突破,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或教学思想。
三、构建教师自主发展内容体系,提升教师核心能力
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容重点是“课堂”,教师最需要提高的是以“课堂”为中心的一系列知识和能力,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的这个中心上获得收获才能称之为有发展,而这一核心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带动其它能力的发展。按照课前、课中、课后的思路可将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容体系确定为三个层次。
1.定准目标,吃透教材
重点是对核心素养、课标、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很好把握。教师要深刻领悟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熟读课标,钻研教材,将本学段本学科的知识体系、目标体系内化在心中。
2.聚焦课堂,实现有效
重点是通过汇报课、研讨课、示范课等课例研讨,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研讨,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或完善教学过程,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进而提炼或总结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或教学方法。
3.把握试题,有效备考
重点是把准考试精神、明确试题方向,建好题库,提高备考能力。具体做法是:编制高三、初三年级总复习蓝图,高中、初中进行总复习题库建设,尤其注意联系生活与生产情景编制题目,因为在相同的情景和数字下,只能考出学生的记忆水平,只有在不同的情景下才能考出学生的能力。各年级各学科的作业(习题)设计研究,各学科按年级精选或精编教学效果检测题库(习题与试题),并汇编成册。
总之,教师成长机制只有实现外在驱动机制和内在成长机制共同作用下的有效运作,教师方可能真正实现内源性的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