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途径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6期   作者:李秀芹
[导读]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数量越来越多,这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李秀芹
        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金家井乡中心小学
        【摘要】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数量越来越多,这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势在必行,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把留守儿童的问题解决好。
        【关键词】教育氛围;家校沟通;倾注真情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为这个社会做出了贡献。而他们的未成年子女却留在了农村,与父母见面的机会甚少。这些在成长道路上缺乏家庭温暖,没有父母照料,被留在农村的孩子,我们称他们为“留守儿童”。大部分“留守儿童”在思想与行为上缺乏自制能力,以及其监管人在时间、空间和文化素质上的原因,造成这部分孩子在思想及行为习惯上偏离了正常的人生轨道。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帮助孩子取得学业成功的最有效方式。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从小抓起,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所以作为老师要肩负起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任,怎样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显然是要花时间、精力,耐心、细心的去观察、去实践。
一、强化留守儿童沟通机制,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缺乏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外出父母要经常与孩子的老师沟通和孩子的学校经常联系掌握孩子的动态;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并及时地进行引导和教育;要同监护人及时联系同时经常通电话与孩子说话;要经常与子女电话进行情感互动顷听孩子的心声赴孩子感受到父母虽在异地但父母的爱时时陪伴他们。
二、教师要倾注真情,爱洒留守儿童
        教师不仅要做好留守儿童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扮演好学生心灵抚慰者的角色。要切切实实地走进留守儿童的思想深处,应该多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注重留守儿童的思想变化,倾注真挚情感,用心去爱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走进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
        祖辈的照顾很多时候仅仅满足了留守儿童的吃和穿,而在孩子的学习和心理上顾及很少。因此班主任工作中哪怕是一个鼓励、一个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孩子都会非常高兴。真正做到用亲切的话语去打动他,以诚挚的情感去感染他,切忌体罚、讽刺、挖苦以及家长式的作风这样,即使孩子是顽石,用真挚的情和爱也能让他健康成长。
        从小事入手,督促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在成长中与成就感相伴,孩子时刻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班级的温暖更乐意和大家做朋友消除孤独感增强自信心。
案例:郭灵杰,男,12岁,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随爷爷奶奶居住,爷爷奶奶不识字,根本就不会辅导其作业,只是在家负责他及弟弟的饮食起居,沟通交流时间也很少。

主要表现:开始经常不交作业或不按时交作业,有时甚至不做作业;编造各种理由,经常性的请假;偶尔还有迟到、旷课现象;他的课桌里杂乱无章,书和本子也是邋邋遢遢的;轮到他值日时还经常不见踪影,早早地溜走;有时还有其他学生反应有乱拿其他小东西的现象等等,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孩子有如此多的不良行为习惯呢?通过平时的观察与家长的沟通以及与孩子的交谈,最后我初步归纳出如下的原因:
原因:由于先前他是由爷爷奶奶在家照看,所以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两位老人因为不识字,孩子的作业有没有完成或完成的怎么样都无法去管,只是每天负责他们的吃、住、穿等最基本的生活,加上父母长年在外地打工,和父母沟通交流的时间不是很多,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孩子在自控力方面存在问题。
方法:针对经常不做作业或不交作业,不爱劳动等现象采取了一定的方法进行引导和约束。例如在作业问题上,我让学生之间或同桌之间互相提醒、相互检查签名;在不爱劳动,不值日问题上,我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来正面引导他,而且还充分发挥了班级中“劳模”的榜样作用,正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作为一名教师,都应该“以学生为本”,尊重且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上做到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在生活上做到无微不至,关爱有加。即便这个学生现在有许多陋习,让你很头疼,我们在教育时也应该“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关爱去温暖他,用真情去感化他,用道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
        学生不管是好的行为习惯还是不良的行为习惯都不是天生就具有的,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对于好的我们要给予表扬,并发扬光大,让其作为其他学生的榜样。对于不好的行为习惯,那肯定要从各个方面去了解、去分析,找到原因后,根据不同孩子的气质特点、性格、家庭教育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帮助,让他逐步形成好的行为习惯。
三、家校要密切配合,共同创设温馨的成长环境
        学校是教育的主要阵地,但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心态,积极面对人生和社会,单靠学校教育是无法完成的,家庭教育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增强家长参与教育的意识,争取家长的理解、关心、支持,让家庭和学校紧密配合、形成合力,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家庭教育实效。
        学校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他们内在的信仰和激情,提升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其正真的有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身心发展都得到应有的关怀与体恤。
        四、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反复抓。
        教师要正面引导,通过榜样的力量去示范引导。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多感受成功的喜悦,一次表扬,对他们来讲都是一种肯定,用成功的喜悦强化留守儿童的行为,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让学生从生活出发,以学生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沟通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交融。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关爱,进而创设快乐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总之,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其成长过程占据重要的位置,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陆雪燕.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养成对策."?当代家庭教育?000.003(2020):P.123-123.
[2]丁秋香. 浅析学校引导留守儿童立德树人的教育途径[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4): 222-222.
*本文系保定市教育科研所“十三五”规划课题“立德树人背景下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94014)的相关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