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文旺
广东省兴宁市叶塘中学
一、案例背景
面对“育人启智两手抓”的教育要求,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越来越受重视,在全新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容忽视。一方面,是家庭教育资源的严重缺失:农村教育资源较为落后,在父母无法承担家庭教育责任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很难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成长经验,未来的发展之路无人引导,导致留守儿童的教育难以完善。另一方面,是隔代教育、粗暴教育等问题的频繁发生:在教育活动中,教育任务完全落在长辈的身上,面对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其所奉行的教育理念很难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发挥作用,粗暴直白的教育方式更是会影响留守儿童的未来发展。为了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加强教育力度,教师适当干预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活动的必然选择。
二、案例描述
笔者执教于广东梅州客家地区的乡村中学当中,在执教的班级内,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令教师头疼不已。班级上的陈同学是一个封闭、固执的学生,在日常教学指导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经常向笔者反应陈同学的行为问题:其行为孤僻,无论课堂教学还是课下活动,其表现自我的欲望并不强烈,小小的书桌成了陈同学的唯一活动空间。在日常交往活动中,陈同学参与游戏、互动等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即使参与了某些活动,如篮球运动、课间游戏等,其也是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无法参与到活动当中。当教师尝试与陈同学进行谈话时,陈同学往往依靠沉默来应对。在陈同学的身上,笔者看见了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成长问题:性格孤僻,自闭封锁,无法融入社交活动。作为初中生,“人际交往困难”“日常学习困难”等问题正在表现出来,陈同学正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困扰。
三、教育成果
该案例主要针对班级中的陈同学进行个例分析,在对陈同学的心理意识、道德观念进行引导的同时,为后续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指导提供经验。笔者设计了从生活技能到日常学习,再到个人价值观的教育模式,逐步深化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引导,以此来完成教育管理任务。
(一)行动上关注学生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情感上与生理上的需求更加强烈,对陈同学的成长特点进行分析,发现陈同学的冷漠、自闭与其家庭环境有着一定的关系:父母不在身边,陈同学的指导教育完全由爷爷奶奶负责,两位老人年事已高,很难关注到陈同学的成长需求与情感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陈同学逐步产生了“我被遗弃了”“我没有价值”的自我否定思想,对于外界活动提不起兴趣。在学生进行游戏、教师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其并不愿意参与。学生反映,陈同学身上有一种“阴森森”的气息,这种“阴森森的气息”正是其封闭心理的外在表现,必须先融化这层坚冰,才能完成对陈同学的教育任务。
刻意的交流指导会破坏学生的自尊心,使其产生被怜悯的错觉,从而抵制教育活动。教师通过日常的“劳动任务”与陈同学建立联系,逐步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班级打扫卫生、校园劳动等活动中,教师与陈同学共同进行图书的整理、大件物品的搬运等工作,在行动上让陈同学感受到自己的价值,逐步培养他的信心。日常活动中,对于一些取文件、收拾讲桌等任务,也要求陈同学完成,给陈同学“被肯定”的感觉。通过良好的互动,陈同学开始尝试接触笔者。笔者针对日常活动与陈同学进行谈话,从他的生活入手对陈同学进行指导教育:最近家里怎么样?爷爷奶奶身体好吗?花开了,要不要出去看看?你知道哪里有好看的月季花吗?与陈同学之间的互动使其得到了“被需要”的感觉,当笔者出现在课堂上时,陈同学会主动与笔者打招呼,并对笔者送上问候,虽然只在态度上作出了转变,但他的进步不言而喻。
(二)集体中教育学生
完成了对初中生的指导,第二步的教学任务出现:让陈同学融入到班级环境当中。农村留守儿童封闭、自我,缺乏集体观念,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引导教育,其会形成自私自利、缺乏集体意识等缺陷问题。在对陈同学的教育中,笔者对第二环节的教育工作投入了更多的重视:让陈同学进入到集体当中,形成集体意识。
借助与陈同学之间的良好关系,笔者意识到,对学生的教育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循序渐进。先调动陈同学的活动兴趣:在其他学生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带领陈同学在一旁观看,但陈同学参与的兴趣并不高,其活动能力差,活动意识不强。但笔者发现,陈同学十分喜欢看书。于是,教师设计了进一步的教学计划:用陈同学的爱好让他融入到集体当中。班级里也有几个爱看书、善于交际的孩子,教师帮助这几名学生成立了阅读小组,允许其自由阅读图书角中的书籍,并进行交流互动。在这一环节,陈同学依旧扮演着“局外人”的角色,但在其他学生交流阅读经验的过程中,其阅读兴趣也在不断提升:其开始尝试着与其他几名学生进行互动,并讨论书籍中的内容,从漫画《阿衰》到经典名著《唐吉坷德》,学生的阅读能力与交际能力正在不断提升。这一环节,笔者并没有对陈同学的成长过程进行过多的干预,而是要求陈同学自主学习、自由沟通,让学生去感染学生,让爱好去引发爱好。在一段时间之后,陈同学已经融入到阅读小组当中,并跟随小组成员开展新的任务。
(三)需求下不断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表现出各种需求,如情感上的需求、社会交往上的需求等,但这些需求被对自我的消极评价所掩盖,导致其无法正确认识个人价值。教师应该尝试从留守儿童的这种“需求”入手,鼓励学生表达需求,让学生自由成长。
在完成了对陈同学的教育之后,陈同学开始与笔者进行谈话,谈自己所看的书,所想到的感悟。笔者选择《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文与学生进行互动,陈同学向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周总理能够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所以他能够成为伟人,我们无法立下志向,所以我们无法成为伟人,无法创造价值。可以发现,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存在一定的误区,笔者继续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通过班会解决学生的问题。在班会上,笔者就陈同学的提问设计了以下问题:
你们未来的理想是什么?
你最敬佩的人是谁?
为了实现理想,你应该如何努力?
这些问题并不具有针对性,而是对全体学生的教育。学生们七嘴八舌地给出结论,陈同学便在班会的引导下获得了新的经验:实现自我价值不一定要做伟人,只要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的事,每个人都是伟人。职业不分高低贵贱,而是要为建设祖国而努力。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让陈同学了解自己与他人,了解成长中的迷茫,培养初中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信条。第二,让陈同学看见其他学生的迷茫,鼓励陈同学积极主动地融入到群体当中,感受同龄人的相似性。忘记“留守儿童”的身份,让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下长大。
四、评价与反思
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痛点问题。面对无法与家长取得联系的留守儿童,其情感上、心理上的空白更为惊人。如何填补这种空白,能否填补这种空白,这一系列问题影响到农村留守儿童的未来成长与发展。当教师通过教学、授课等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其是否注意到了留守儿童在情感上、思想上所表现出来的感性要求
本文以个例为分析对象,探讨了留守儿童的一般教育方法,逐步拉近距离、教育学生的留守儿童教育理念确实可用,但回到现实当中,教师的教学管理行为依旧存在着一些“不妥”问题:在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与留守儿童的家长取得联系,导致教育活动的“大包大揽”,留守儿童的教育、引导不够全面,忽视了家庭教育的价值,对于部分更为孤僻、自闭的学生来说,这一教育方法并不适用。案例中的陈同学是班级里的唯一留守儿童,当面临多个留守儿童时,文章中的教育方法是否依旧适用?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不容忽视,但如何落实留守儿童的教育却依旧需要教师的解答。灵活调整,因材施教,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特点确定教学计划,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