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初中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与实施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6期   作者:胡珊
[导读] 现今社会下,各类人心理压力巨大,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各类心理疾病遍布。

        胡珊
        浙江省杭州市勇进实验学校   310000
        【摘要】现今社会下,各类人心理压力巨大,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各类心理疾病遍布。人际交往是我们社会组成的重要部分,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前提。学生时代是学生学会正常社交,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学生正常学习与生活。而心理健康问题同样存在于初中生群体中,所以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本文将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究初中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与实施问题。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初中生;心理健康
        【正文】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当今社会急剧变化,给青少年带来的不仅仅有机会,同时也有迷茫。相比于其他心理学派,积极心理学更倾向于以积极的心态和方式对待生活中的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针对人类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诊断,建立了一个以健康、勇气和爱为主要内容的心理体系。因此,积极心理学更适合用于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积极心理学可以有效地使初中生形成积极人格和良好的习惯,加强心理健康素质的养成,使其具有更高学习效率和能力。
        一、初中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1.1因为成绩而导致的焦虑紧张
        初中阶段对于青少年学生至关重要,而成绩的高低是学生的主要关注内容。初中生非常容易因为成绩的高低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比如成绩退步或成绩进步不明显,性格比较敏感的学生,就会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的心理障碍问题。所以,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教师要做出积极的榜样,教导学生做到喜怒有度,科学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主要是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避免过度焦虑紧张,健康才能更好的学习。
        1.2青少年叛逆期亲子关系紧张
        青少年在进入13到15岁时,正处于初中学习阶段,同时也是人生的叛逆期。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逐渐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一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办法,不想再服从老师和家长的管教,不再一味地盲从家长。而家长仍然认为学生是小孩子,还不够成熟,需要家长的保护,这样双方就会产生许多冲突。这段时间里,学生希望能脱离家长独立地看世界,可以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进行生活,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断奶期”。这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学生开始对作为成人世界代表的父母发出质疑、反叛。作为教师,首先要从个人出发来对学生进行正常的引导。初中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对待学生时,教师要在一定程度上包容学生的反叛。面对学生的质疑,心理教师要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首先需要尊重学生的想法,认真聆听学生的倾诉,并与有问题的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建议家长学会尊重学生,明白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指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处年龄段生理、心理的特点,以及他们目前还存在的认识上的片面性。
        1.3初中生社交问题
        初中生的心理教育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初中生的同辈社交问题。
        初中的同辈交际主要分为同伴社交关系和异性社交关系。对于同伴社交问题,具有群体性的特点,主要存在盲从的问题,学生为了获得群体归属感会自觉与群体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价值观。即使不相同,也会在群体的作用下强行同化。这样的群体多传递一种消极的价值观,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另外一个难点就是如何对待学生的早恋问题,教师一定要慎重处理,做到不伤害学生,保护学生。初中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段,学生开始性别化,多数中学生发育出第二性征,对爱情的向往也会渐渐产生,因此在青少年时期出现早恋问题非常正常。所以对于学生的早恋,尊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一定要对学生作出正确的引导。
        教师和家长在知道后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但是要让其明白早恋的利与弊。

爱一个人和被一个人爱是非常幸福的事情,只不过处在初中阶段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学习,而且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还不够成熟,并不具备处理恋爱关系的客观条件。一些早恋的中学生多采用隐瞒和躲避的方式进行恋爱,这样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也是不利的,所以教师选择与其谈话,并使其明白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爱一个人所要承担的责任。鼓励学生与异性进行正常的交往,采取比较宽松的态度,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并相信学生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培养初中生健康心理的策略
        传统的心理学研究多研究消极心理,例如针对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领域的一大变革,提倡以积极情绪为主发展心理学研究,比如爱与勇气的主题。积极心理学以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为出发点,结合马斯洛等人提出的人本主义,个人需求理论等对人进行积极健康的指导,而不同于以往心理学的治愈作用,更注重人作为个体的主动性和潜能。下文将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几个策略来帮助初中生构建健康的心理状态。
        2.1营造一个互帮互助的班级环境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一定要与学生做朋友,多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关怀,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例如,某中学初中部一个女生,性格比较内向,成绩非常稳定,但进入初三年级后,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该女生的成绩忽上忽下,出现了不太稳定的状态。此时,该女生感到非常焦虑,害怕自己被之前的竞争对手打败,学习兴趣下降,对学习一度产生了排斥的心理。该女生出现了不想上学、逃避学校,甚至于出现了厌食症的现象。老师和家长感到非常担心。在这种时候,老师和家长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鼓励,使其相信自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以积极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成绩波动问题,并制定合理的方案进行学习的调整。
        在学生的情绪有变化时,一定要快速地感知到并做出正确的解决方案。同时,要教导学生间友好相处,为班级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班级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
        2.2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问卷调查
        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因此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必须要时刻关注全班同学的心理健康。老师可以通过发放匿名问卷的形式,让学生做出真实的选择。
        比如,学生最近的想法,学生如何看待早恋问题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如何。这一类敏感的问题不适合当面直接问,所以一定要采取不伤害学生的方式,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状况。在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状况后,对于各类问题,可以采取不公开的形式,让学生找老师私下沟通解决。
        2.3定期开班会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在多媒体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上的各类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比如,在网络上查找一些著名心理学教授的课程或科普,目前比较适合青少年学习的心理学专家有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体系,《自卑与超越》、《被讨厌的勇气》等书其中的观点非常适合作为疏导学生的理论支持。在班级中展开一系列主题班会,每次针对一个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各类心理问题,并谈他们的想法。对于他们的想法,教师不宜进行批评,而要使其得到正确积极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结束语】综上所述,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中学教师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的工作就是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积极调控个人情绪,承受各类压力,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自信心,正确处理和异性的关系,形成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1]汤建文.浅谈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20(05):24.
        [2]冀海涛.初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研究[J].中华少年,2020(03):187+1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