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我们有信心转变别人眼中那些“另类”的学生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6期   作者:侯胜勇 王小白
[导读] :学校留守儿童数量越来越多,这已成为整个社会问题。

        侯胜勇 王小白
        保定市涞源县金家井乡中心小学   河北  保定
        摘 要 :学校留守儿童数量越来越多,这已成为整个社会问题。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刻不容缓,这一问题的研究是时代的需求,对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更有信心。
        关键词:意义重大;用心做教育;信心倍增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全面推进,农民工不断涌入城市,而且人数不断剧增,造成学校留守儿童数量越来越多。这些孩子长期在农村跟随爷爷(外公)、奶奶(外婆)生活,由于老年人无限度地溺爱孩子,加之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就出现了严重缺失,致使留守儿童养成了懒惰、不爱劳动、自理能力差、缺乏爱心、自私、不好好学习等不良行为习惯。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学校教育面对的一个普遍问题,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时代的需求,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一、用心去爱,用真诚打动学生
        一位师德高尚的老师不只是爱自己喜欢的学生,而要去爱每一个
孩子,尤其要关心、爱护、帮助特殊家庭的学生,特别要关注哪些留守儿童。
        我教过的一个叫杨志强的同学,性格古怪,软硬不吃,调皮,逃学,打架,对他来说简直是家常便饭,更不用和他谈学习。老师们的劝解、谈心、忠告根本无济于事。后来,我通过家访,了解该生的家庭情况:父母离异,只与外公生活在一起。原来他缺少的是正面引导,缺少的是关爱与呵护。于是我倍加留心他的言行:发现他身上有土,主动为他轻轻拍去;发现他张嘴说粗话或举手打人,就对他微笑着摇头,示意他这样做不对;发现他随手扔垃圾,我及时弯腰捡起放入垃圾箱内……。记得有一次,他没回家吃午饭,我便从自己的那份饭菜中分出一半让他吃,谁知当他接过那个馒头和及普通的炒豆腐时,以泣不成声,哭着叫了声“老师”。从此,他不再是那个让同学讨厌、让老师们头痛的所谓“差生”了,他变了,他彻底变了,慢慢变成了一个听话、懂事、善解人意、求上进的好孩子。我更加坚信爱的力量。
        二、用心去做,捕捉学生自身的亮点
        当你让一个性格怪异、从不知道学习的留守儿童觉得生活很美好,学习有趣、人间有真情的时候,将是他走向成功的开始。
        郭凯飞同学是班上有名的“愣头青”,父母常年外出打工,与奶奶生活在一起。可以说该生课上是“傻子”,课下是“疯子”,也可以说他是非不变,好坏不分,还爱发脾气,耍性子,闹事、打架好像是他来学校的目的。而让人更难忘的是他那潦草的字迹和一塌糊涂的学习(全班倒数第一)。各学科的老师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一时间我也陷入了无奈的境地。

一次偶然间我发现他随手关掉开着的水龙头,就当着班上全体同学的面很郑重的表扬了他:“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凯飞同学那样,珍惜水资源,爱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的世界该有多美。”在热烈的掌声中,他脸红了,微微低下了头,可他眼里却分明闪烁着从未有过的自豪的光芒。这对我的触动很大,因为多了一份关注,多了一份期待,这样的亮点竟成了点亮他道德明灯的火种,成了他成功的基石。于是,我更加关爱该生,一段时间后,我欣慰发现他劳动有劲头,学习肯用心,有时课上还能看到他高高举起的手。期末测试他竟然考出了全班第二十五名的好成绩(全班共四十七人),从此,他的学习成绩步步提升,一路领先,小学毕业顺利考入我县重点中学,各个方面也都得到根本的好转。
        三、细心陪伴,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任何一位优秀的教师都应当是出色的心理学家,真正有效的教育应该是针对学生个性的教育。我教过的庞亚辉的同学,由于生计关系,父亲不得不外出打工,他们母(有精神病)女由70多岁的外婆照看,生活条件艰苦。学习成绩很差,性格孤僻内向,出入向来都是独来独往,从未见她笑过,稍有不如意的事,情绪就糟糕透顶,连老师的问话都不予理睬。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多次主动接近她,与她谈心,但大多都是我自言自语,而她却一言不发,最好也只是点点头,摇摇头而已。于是开始了我再一次的“个案教育”。
        发现她下课喜欢偷偷看同学丢沙包,心想:“她一定喜欢这个游戏。”就特意安排几个同学陪她玩丢沙包,刚开始她还扭捏,慢慢的就融入同学之中,脸上也渐渐的有了笑容,有时我也加入到孩子们玩的行列,并找机会与她聊天,了解她的兴趣爱好,分享她的高兴与忧伤。慢慢的她心结打开了,把她最不想说的“秘密”哭着告诉了我。原来她的母亲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她为有这样的母亲烦闷、悲伤,甚至感到丢人。于是我在工作中更加关注她。课上调动她的积极性,课下对她个别辅导,活动中,充分发挥她的优势,在学校运动会上,她拿了100米冠军。以此为契机,让他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并教育她孝敬父母,关爱他人,面对困难要坚强勇敢。慢慢的半年的时间过去了,她变得自信、乐观、积极向上,而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这些事例都表明,我们有信心转变别人眼中那些“另类”的学生。我更加坚信,用心做教育,用情贴近学生,用爱打动学生,用期待、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用欣赏、尊重、赞美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用他们自身的亮点去点燃成长的希望,就一定能够让更多的幼小的生命换发出更为夺目的光彩。从这些同学的变化中,让我懂得真正有效的教育应该是针对学生个性的教育,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真切感受学生的心理变化,才能与之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此状况下,也才能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左光纯. 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生德育培养策略研究[J]. 信息周刊, 2019, 000(025):P.1-1.
        [2]潘代胜. 小学生心理情感矫正浅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立德树人课题研究[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00034-00034.
*本文系保定市教育科研所“十三五”规划课题“立德树人背景下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94014)的相关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