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紫若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214000
摘要:着当代的展位设计,为会展设计师提供一种新的设计思路,为展位设计目前面临的困境寻找出路。目的探析中国传统手工艺技术著作《考工记》中天时地气、材美工巧造物思想为当代特装展位形式与内容设计提供的思路。结论当代会展设计师应在展位设计过程中运用中国传统的造物思想,严格遵循“天时、地气”,充分发挥“材美、工巧”,努力实现“合此四者”,最终达到“为良”的设计目的。
关键词:传统造物思想;展位设计
引言
我国第一部论述手工艺技术的著作《考工记》总结了我国古代的器物制作经验,制定了器物制作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古代技术史上最重要文献。在《考工记》时代,设计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但在现在看来其包含着丰富的造物设计思想。这些造物思想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印证,其也将影响着当代的展位设计,为会展设计师提供一种新的设计思路,为展位设计目前面临的困境寻找出路。
1小众化发展趋势
1.1小众化界定
托夫勒对于未来的社会问题表明了他的观点,他认为随着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发展转变,人们的生活以及日常需求产生了由统一到多样的差异性转变,同时托夫勒指出未来将不再需要大众化的生产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小众化、个性化的需求。在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需求也在提高,从追求主流的、热门的事物转变成了追求独特的、适用于自身的小众的类型。可以理解为,小众化个性化是针对聚集了特定群体下,并且针对特类人群的定制化服务;小众化并不单指数量类型的多少,而是对于特指类型的界定。
1.2小众化设计
受信息化全球化大背景影响,当代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已成不争现实。在科技与强大的生产力的支撑下,人们可以更肆意地追求自我、个性,创造与众不同来满足自身的价值体现和更好的社会角色认定。小众化设计正在愈加快步成长为新的“大众需求”,并且也逐渐被褪去“不合群、搞特殊、古怪、前卫”,甚至是隔代人群对青年追求时尚的“不理解”与“不接纳”等现象定义。大众对设计的认可度、接受度空前高涨,“设计生活”才是高品质人生的标签等一系列认知的成长,促成当今小众化设计大有可为。对小群体进行信息整合、分类加工,以小众化设计为导向,提供给目标人群最需要的内容,不仅可以打破市场同质化的发展弊端,满足人们的诉求,也更容易唤起人们的认同感。
2传统造物现状与发展的矛盾
2.1发展传统造物的必要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浩瀚磅礴,从文化思想到物质形态,都赋予了传统造物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华文化的加持下,传统造物承载了文化基因,也深深体现了文化自信。
2.1.1传统造物是文化继承的关键
从文化角度来说,传统造物与精神文化相同,都深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传统造物文化在几世纪前都处于领先兴盛的地位,但随着现代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对造物文化产生了一系列的认知局限,使其无法与现代生产方式相契合。传统造物所产生的深厚影响,既体现了文化软实力,也展现了国家硬实力,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因此,传统造物是文化传承的精髓,需要人们高度关注并且积极探索发展路径,由此来促进传统文化基因的延续与发展。
2.1.2传统造物有着巨大的经济潜力
现代设计迅猛发展的当下,造物文化经由现代设计手段构成的新物态设计发展势头迅猛。针对新造物思想下的现代设计,将现代与传统进行良好结合,展现了独特的民族风格。
造物文化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它所主张的观点、思想和原则等,为现代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审美标准,其中有简练朴素、典雅清新的思想特质,也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优良的设计风格,具有很高的科学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2.2传统造物的发展困境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传统文化、非遗等领域的关注,使得传统造物更多地出现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而逐渐得到重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政策实施于2019年3月,办法明确提出,要挖掘地域内的传统工艺,重视培养人才,打造知名品牌并重视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等,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实际问题。一方面,由于传统工艺依靠的是世代心口相传的方式,且制作周期长,工艺精细复杂,造成了从业人员减少,使手艺的传授和工艺的传承都陷入了困境;另一方面,标准化大批量的技术性生产压缩了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空间,从而导致传统手工艺陷入发展窘境,无法带来经济效益,难于维持手艺人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加倾向于在精神需求方面得到满足,传统手工艺生产地往往地处闭塞的区域,从业人员老龄化,无法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进而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这些都是传统手工艺逐渐衰败的缘由,也使传统的造物文化思想无法与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
3用传统造物思想审视当代展位设计
3.1循天时、守地气
在此次设计中设计师施密得胡贝尔(SCHMIDHUBER)充分了解中国国际会展中心的内部结构后,在展厅空间设计中采用“双孪彗星”概念,结合各异视角,搭配不同空间,打造了一个连续流畅的空间。整个展厅用流线型的结构和曲线令人惊奇的变化定义着自己,并自然而然的与立面轮廓、入口及各种流线融为一体。参观者可以从展厅外清楚地看到内部的一些场景,这当然是为了更好地展示汽车而精心设计的。会展中心内部结构和展厅的空间结构与奥迪设计风格完美契合,充分彰显出奥迪“不逐潮流、理念清晰”的设计原则。展厅结构用料轻薄、轮廓清晰、简约大气,处处释放动感活力,尽显奥迪设计语言,完美再现其“突破科技,启迪未来”的品牌承诺。此次奥迪车展展厅设计是设计师施密得胡贝尔(SCHMIDHUBER)在分析了德国奥迪品牌和中国国际会展中心提供的双重客观条件后,谨慎思考和精心策划的结果。整个展厅流线型的外观设计还与展台进行了巧妙的结合,为奥迪车提供了完美的展示空间。这在中国的设计理念中也是循天时,守地气的一种体现。
3.2求材美、树工巧
循天时,守地气之后便是求材美,树工巧了。整个展厅运用三维技术,打造动感立体空间,充分体现“突破科技、启迪未来”的品牌承诺,尽情演绎奥迪未来的构想,带领观众领略奥迪无尽的风姿。展厅简约的设计搭配轻薄的用料,与奥迪特色轻量化技术交相呼应,摇曳生辉。复合材料的选择也是质量上乘、持久耐用。铝、银基料交相映衬,尽显展厅的传播概念。钢材和玻璃的搭配使用一展展厅魔力,赋予了模块式展厅的迷人魅力,这些材料技能长期持续使用,又可多次重复利用,也体现出可持续的设计理念。这些材料的选用是设计师受到复合材料空间架构概念车的启发,使得奥迪品牌标识体现了轻型结构技术的又一飞跃。
结束语
当代中国展位设计要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哲理精神的传承,及其造物思想和表现方法的再创造,也要严格遵循“天时、地气”,充分发挥“材美、工巧”,努力实现“合此四者为良”,设计出既符合当代人审美趣味又蕴含本民族精神的展位设计。中国展位设计的未来同中国设计的未来一样,应当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找寻。我们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设计观,但这个设计观我们还没有形成,更无法定义,只能一步步探寻,最终实现中国展位设计话语权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孙德明.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王俊俊.浅析《考工记》中“材美”“工巧”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4,27(04):266.
[3]俞婷.古法今观———中国古代科技名著新编《考工记》[M].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4]SCHMIDHUBER,和维.彗星2013年上海国际车展奥迪展厅[J].室内设计与装修,2013(09):90-93.